本中心歷時兩年所編纂之<奈米檢測技術>一書,已於九十八年四月隆重出版。本書邀集了產、學界六十餘位專家學者共同執筆撰寫。全書共有九章、六百餘頁,介紹在奈米尺度下,如何檢測各種元件和材料的奈米結構與性質,藉以研究各種奈米結構的力、光、電、磁等性質。本書的內容首先係以整體奈米科技為開端,接續為各種檢測方法、儀器設備與關鍵技術的介紹,最後則以具前瞻性的奈米檢測技術作為未來的展望。
定價:精裝本 950 元,平裝本 800 元。
奈米檢測技術-作者
- 方維倫
-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暨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教授
- 牛 寰
-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二等核能技師
- 王俊凱
- 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暨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王榮輝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博士﹨東京工業大學資源化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白世璽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白偉武
- 美國馬利蘭大學物理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中心副研究員
- 余岳仲
- 美國北德州大學物理博士﹨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 吳坤益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研究員
- 吳泰伯
- 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兼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主任
- 李志甫
- 國立臺灣大學化工博士﹨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
- 李信義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博士﹨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李超煌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暨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 杜正恭
- 美國普渡大學材料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
- 林弘萍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 林永昇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林宇軒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林更青
-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博士﹨天主教輔仁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
- 林明瑜
- 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生物醫學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林浩雄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及電子工程研究所教授
- 林滄浪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工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 林麗瓊
- 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林鶴南
- 美國布朗大學物理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 柯志忠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候選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洪紹剛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
- 凌永健
-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化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暨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教授
- 馬遠榮
- 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博士﹨國立東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高甫仁
- 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博士﹨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張 立
- 英國牛津大學冶金與材料科學博士﹨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 張茂男
- 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博士﹨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研究員兼奈米量測技術組組長
- 張烈錚
- 英國 Warwick 大學物理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 張嘉升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理博士﹨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許志偉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碩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 許智祐
- 國立清華大學工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陳東和
- 法國凡爾賽大學材料博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 陳映伃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學士﹨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 陳柏荔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陳貴賢
- 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科學博士﹨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陳聖元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博士﹨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高級工程師
- 陳銘宇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
- 陳顯禎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教授
- 曾永華
-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暨研發長
- 湯茂竹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博士﹨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
- 黃炳照
- 國立成功大學化工博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
- 黃振昌
- 美國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 楊志文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博士﹨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楊哲人
- 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楊肇嘉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楊德明
-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博士﹨台北榮民總醫院教研部副研究員暨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助理教授
- 董成淵
-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物理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所副教授
- 虞邦英
-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達哈瓦 (Sandip Dhara)
- PhD, 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BITS)﹨Scientific Officer, Materials Science Division, Indira Gandhi Centre for Atomic Research
- 鄒慶福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博士﹨逢甲大學自動控制工程學系副教授
- 廖奕翰
- 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國立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助理教授
- 劉全璞
-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暨研發處建教合作組組長
- 劉志毅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創新卓越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 潘漢昌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博士﹨昱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組資深工程師
- 蔡枝松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研究員
- 蔡欣昌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博士﹨八陽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經理
- 蔡哲正
-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學系教授
- 鄭俊彥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三等核能技師
- 蕭健男
-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先進薄膜技術應用組研究員兼組長
- 薛景中
-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暨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魏培坤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羅大倫
-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蘇健穎
- 國立中正大學物理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蘇維彬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博士﹨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 (按姓名筆劃序)
奈米檢測技術-諮詢委員
- 吳茂昆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院士)
- 施 敏
- 國立交通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院士)
- 陳建人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兼任副教授
- 彭宗平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暨元智大學校長
- 齊正中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暨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教授
- 蔡定平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暨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 蘇炎坤
- 國立成功大學微電子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暨崑山科技大學校長
- (按姓名筆劃序)
奈米檢測技術-編審委員
- 牛 寰
-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組長
- 吳茂昆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院士)
- 吳泰伯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兼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主任
- 李超煌
-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暨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 林滄浪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 林鶴南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
- 胡宇光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暨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
- 凌永健
-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暨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教授
- 高甫仁
- 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高健薰
- 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生醫儀器與材料發展組研究員兼組長
- 張嘉升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陳至信
- 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前瞻技術應用發展組研究員兼組長
- 陳福榮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 彭宗平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暨元智大學校長
- 曾永華
- 國立成功大學微電子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暨研發長
- 開執中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 黃英碩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楊哲人
-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齊正中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暨奈微與材料科技中心教授
- 潘扶民
- 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 蔡定平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暨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 鄭天佐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聘講座 (院士)
- 蕭健男
- 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先進薄膜技術應用組研究員兼組長
- (按姓名筆劃序)
奈米檢測技術-序言
奈米科技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技術領域之一,從民生消費產業到高科技前瞻研究,都可見奈米科技相關的應用,而奈米檢測對奈米科技發展扮演著關鍵性角色。
奈米特性的應用廣泛且多樣,奈米檢測之重要性也與日俱增,亦使得奈米檢測產值潛力無窮。緣此本中心傾力精心規劃出版-「奈米檢測技術」一書,邀集產、學界六十餘位專家學者共同執筆。全書共九章、六百餘頁,內容以整體奈米科技及國內的學術研發現況為開端,依檢測作用源分類,介紹各種檢測方法、儀器設備、關鍵技術與檢測實例等,最後以前瞻奈米檢測技術展望未來發展與應用。
牛頓曾經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類知識隨著時間流動而爆增,各專業領域尖如針、繁如沙,而整合型工具書能讓我們以最快的方式擁有跨領域的技術知識,並理解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藉此,我們能夠實現不同領域的技術交流、學習與合作,不斷成長與創新。眾所咸知,完成一本好的工具書實屬不易,往往需要眾多專家學者的支持,並慷慨傾囊貢獻一生專業經驗,才能成就一本深入淺出、內容豐富的優秀著作。在此謹對所有參與策劃、撰稿與審稿的學者專家特致謝忱,感謝所有委員與作者無私奉獻。
希冀「奈米檢測技術」專書的出版,可繼「真空技術與應用」、「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光機電系統整合概論」及「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等書後,於我國奈米科技發展之際,為厚植奈米研發實力盡一份心力。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本書內容若有未盡完善或疏漏之處,冀望讀者先進不吝指正。
本書自籌編以來,即受到各界矚目與殷殷期盼。考量相關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是 以投入相當人力,使本書在一年半的時間順利出版。全書內容如有疏漏之處,祈請讀者 先進不吝指正。
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蔡定平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月一日
訂購奈米檢測技術
「奈米檢測技術」定價精裝本 950 元,平裝本 800 元。
線上訂購
請登入本中心電子化服務平台進行訂購,謝謝!
全華訂購
本書已委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總經銷,歡迎至全華 OpenTech 專業科技網路書店線上訂購:
奈米檢測技術-目錄
序言 | v | |||
諮詢委員 | vii | |||
編審委員 | ix | |||
作者 | xi | |||
第一章 | 奈米科技概論 | 1 | ||
1.1 | 前言 | 1 | ||
1.2 | 奈米材料之特性 | 2 | ||
1.3 | 奈米材料之結構 | 3 | ||
1.3.1 奈米管 | 4 | |||
1.3.2 奈米線 | 4 | |||
1.3.3 量子點與量子井 | 5 | |||
1.3.4 奈米孔洞材料 | 5 | |||
1.3.5 奈米複合物 | 6 | |||
1.4 | 製備技術 | 6 | ||
1.5 | 應用領域 | 7 | ||
1.5.1 奈米元件 | 7 | |||
1.5.2 磁性元件 | 8 | |||
1.5.3 光電元件 | 8 | |||
1.5.4 生醫應用 | 9 | |||
1.5.5 奈米材料其他應用 | 9 | |||
1.6 | 結論 | 10 | ||
‧ | 參考文獻 | 10 | ||
第二章 | 奈米檢測簡介 | 13 | ||
2.1 | 概述 | 13 | ||
2.2 | 奈米尺寸與計量單位 | 14 | ||
2.3 | 檢測項目 | 15 | ||
2.3.1 尺寸、外觀、粒徑、膜厚及力學特性 | 15 | |||
2.3.2 機械特性 | 15 | |||
2.3.3 光學特性 | 16 | |||
2.3.4 表面結構 | 17 | |||
2.3.5 電性 | 18 | |||
2.3.6 磁性 | 19 | |||
2.3.7 能量 | 21 | |||
2.3.8 量子效應 | 21 | |||
2.3.9 生物醫學 | 23 | |||
2.4 | 檢測與奈米科技發展關係 | 24 | ||
‧ | 參考文獻 | 24 | ||
第三章 | 光子束檢測技術 | 27 | ||
3.1 | 概述 | 27 | ||
3.1.1 光的本質-波動與粒子的雙重性 | 27 | |||
3.1.2 基於光學波動性質之光學顯微鏡 | 28 | |||
3.1.3 影像技術鳥瞰 | 28 | |||
3.1.4 突破繞射極限的光學顯微技術 | 29 | |||
3.1.5 從空間解析到時間解析 | 32 | |||
3.1.6 結語 | 33 | |||
3.2 | 差動共焦顯微術 | 34 | ||
3.2.1 基本原理 | 34 | |||
3.2.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35 | |||
3.2.3 應用與實例 | 42 | |||
3.2.4 結語 | 51 | |||
3.3 | 表面電漿子共振顯微術 | 51 | ||
3.3.1 引言 | 52 | |||
3.3.2 電漿子效應 | 54 | |||
3.3.3 表面電漿子強化之螢光顯微術 | 57 | |||
3.3.4 表面電漿子相位顯微術 | 60 | |||
3.3.5 表面電漿子增強雙光子螢光顯微術 | 63 | |||
3.3.6 結論 | 64 | |||
3.4 | 非線性光學-多光子顯微術 | 64 | ||
3.4.1 歷史沿革 | 64 | |||
3.4.2 基本原理 | 65 | |||
3.4.3 多光子顯微鏡的解析度 | 66 | |||
3.4.4 應用與實例 | 67 | |||
3.4.5 結論 | 71 | |||
3.5 | 螢光光譜分析術 | 72 | ||
3.5.1 基本原理 | 72 | |||
3.5.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81 | |||
3.5.3 螢光激發系統分類 | 86 | |||
3.5.4 應用與實例 | 89 | |||
3.5.5 結語 | 93 | |||
3.6 | 拉曼光譜顯微術 | 94 | ||
3.6.1 歷史 | 94 | |||
3.6.2 基本原理 | 95 | |||
3.6.3 共焦拉曼光譜顯微術 | 97 | |||
3.6.4 掃描近場拉曼光譜顯微術 | 101 | |||
3.6.5 探針增強拉曼光譜顯微術 | 103 | |||
3.6.6 結論 | 107 | |||
3.7 | 相調反史托克拉曼散射顯微術 | 108 | ||
3.7.1 前言 | 108 | |||
3.7.2 基本原理 | 110 | |||
3.7.3 技術規格 | 113 | |||
3.7.4 應用與實例 | 116 | |||
3.7.5 結語 | 122 | |||
‧ | 參考文獻 | 122 | ||
第四章 | X 光檢測技術 | 131 | ||
4.1 | 概述 | 131 | ||
4.2 | X 光繞射分析術 | 132 | ||
4.2.1 基本原理 | 132 | |||
4.2.2 影響 X 光繞射峰的因素 | 135 | |||
4.2.3 卷積理論 | 136 | |||
4.2.4 技術規格與特徵 | 146 | |||
4.2.5 應用與實例 | 146 | |||
4.2.6 結語 | 148 | |||
4.3 | X 光吸收光譜分析術 | 148 | ||
4.3.1 基本原理 | 148 | |||
4.3.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153 | |||
4.3.3 應用與實例 | 154 | |||
4.3.4 結語 | 162 | |||
4.4 | X 光光電子光譜法 | 162 | ||
4.4.1 簡介 | 162 | |||
4.4.2 束縛能 | 163 | |||
4.4.3 光電子的動能 | 169 | |||
4.4.4 儀器特徵 | 170 | |||
4.4.5 光譜特徵 | 175 | |||
4.4.6 定量分析 | 180 | |||
4.4.7 縱深資訊 | 181 | |||
4.4.8 結語 | 185 | |||
4.5 | 小角度 X 光散射分析術 | 185 | ||
4.5.1 基本原理 | 185 | |||
4.5.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197 | |||
4.5.3 應用與實例 | 200 | |||
4.5.4 結語 | 202 | |||
4.6 | X 光螢光分析術及 X 光全反射螢光光譜分析術 | 202 | ||
4.6.1 基本原理 | 202 | |||
4.6.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204 | |||
4.6.3 應用與實例 | 209 | |||
4.6.4 結語 | 210 | |||
4.7 | X 光反射率測量法 | 211 | ||
4.7.1 前言 | 211 | |||
4.7.2 基本原理 | 212 | |||
4.7.3 實驗方法 | 216 | |||
4.7.4 程式模擬 | 218 | |||
4.7.5 應用實例 | 222 | |||
4.7.6 結語 | 225 | |||
4.8 | X 光微聚焦光束技術 | 225 | ||
4.8.1 前言 | 225 | |||
4.8.2 X 光光源 | 227 | |||
4.8.3 X 光聚焦光學元件 | 228 | |||
4.8.4 微聚焦同步輻射光束線 | 233 | |||
4.8.5 X 光微聚焦光束之應用 | 236 | |||
4.8.6 結語 | 244 | |||
‧ | 參考文獻 | 245 | ||
第五章 | 離子束檢測技術 | 253 | ||
5.1 | 概述 | 253 | ||
5.2 | 二次離子質譜分析術 | 254 | ||
5.2.1 基本原理 | 254 | |||
5.2.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257 | |||
5.2.3 應用與實例 | 260 | |||
5.2.4 結語 | 267 | |||
5.3 | 拉塞福背向散射分析術 | 268 | ||
5.3.1 物理背景 | 268 | |||
5.3.2 實驗裝置 | 269 | |||
5.3.3 工作原理 | 270 | |||
5.3.4 參考實例 | 274 | |||
5.3.5 能量鑑別 | 276 | |||
5.3.6 氫的偵測 | 277 | |||
5.3.7 溝渠效應 | 279 | |||
5.3.8 結語 | 283 | |||
5.4 | 中能量離子散射分析術 | 284 | ||
5.4.1 簡介 | 284 | |||
5.4.2 基本原理 | 285 | |||
5.4.3 儀器設備 | 288 | |||
5.4.4 應用實例 | 291 | |||
5.4.5 結語 | 294 | |||
5.5 | 粒子誘發 X 光分析術 | 294 | ||
5.5.1 基本原理 | 295 | |||
5.5.2 儀器設備與量測 | 299 | |||
5.5.3 應用與實例 | 303 | |||
5.5.4 結語 | 313 | |||
‧ | 參考文獻 | 313 | ||
第六章 | 電子束檢測技術 | 317 | ||
6.1 | 概述 | 317 | ||
6.2 | 掃描式電子顯微術 | 318 | ||
6.2.1 基本原理 | 319 | |||
6.2.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326 | |||
6.2.3 應用與實例 | 326 | |||
6.2.4 結語 | 328 | |||
6.3 | 穿透式電子顯微術 | 328 | ||
6.3.1 簡介 | 328 | |||
6.3.2 儀器特徵 | 331 | |||
6.3.3 影像的對比 | 336 | |||
6.3.4 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 350 | |||
6.3.5 結語 | 353 | |||
6.4 | 能量散佈分析術 | 353 | ||
6.4.1 前言 | 353 | |||
6.4.2 X 光產生原理 | 353 | |||
6.4.3 EDS 儀器架構 | 354 | |||
6.4.4 無感時間 | 357 | |||
6.4.5 偽像 | 358 | |||
6.4.6 效率 | 361 | |||
6.4.7 EDS 量測模式 | 361 | |||
6.4.8 定性分析 | 362 | |||
6.4.9 定量分析 | 365 | |||
6.4.10 能量散佈光譜儀之特徵 | 367 | |||
6.4.11 EDS 操作參數選擇 | 369 | |||
6.4.12 EDS 實際應用 | 370 | |||
6.4.13 結語 | 372 | |||
6.5 | 電子能量損失光譜分析術 | 372 | ||
6.5.1 電子束與原子之間的作用 | 372 | |||
6.5.2 EELS 構造與偵測原理 | 373 | |||
6.5.3 EELS 能譜分析 | 375 | |||
6.5.4 定量分析 | 377 | |||
6.5.5 細微結構 | 379 | |||
6.5.6 能量過濾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 381 | |||
6.5.7 空間解析度 | 384 | |||
6.5.8 結語 | 385 | |||
6.6 | 低能電子繞射分析術 | 385 | ||
6.6.1 基本原理 | 385 | |||
6.6.2 低能量電子繞射的理論 | 387 | |||
6.6.3 低能量電子繞射的實驗技術 | 390 | |||
6.6.4 應用與實例 | 393 | |||
6.6.5 結語 | 395 | |||
6.7 | 反射式高能電子分析術 | 395 | ||
6.7.1 基本原理 | 396 | |||
6.7.2 表面重組結構 | 399 | |||
6.7.3 RHEED 振盪現象 | 400 | |||
6.7.4 磊晶的應用 | 402 | |||
6.7.5 結語 | 404 | |||
6.8 | 奈米歐傑電子能譜表面分析技術 | 404 | ||
6.8.1 表面分析的基本觀念 | 404 | |||
6.8.2 歐傑電子能譜儀的基本觀念 | 408 | |||
6.8.3 應用實例 | 411 | |||
6.9 | 陰極螢光光譜分析術 | 413 | ||
6.9.1 基本原理 | 413 | |||
6.9.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414 | |||
6.9.3 應用與實例 | 419 | |||
6.9.4 結語 | 426 | |||
‧ | 參考文獻 | 426 | ||
第七章 | 探針檢測技術 | 431 | ||
7.1 | 概述 | 431 | ||
7.2 | 掃描穿隧顯微術 | 432 | ||
7.2.1 基本原理 | 432 | |||
7.2.2 儀器結構 | 436 | |||
7.2.3 超高真空低溫 STM | 438 | |||
7.2.4 場發射 STM | 439 | |||
7.2.5 應用實例 | 440 | |||
7.2.6 結語 | 447 | |||
7.3 | 原子力顯微術 | 448 | ||
7.3.1 前言 | 448 | |||
7.3.2 基本原理 | 449 | |||
7.3.3 系統特徵與技術規格 | 452 | |||
7.3.4 應用與實例 | 460 | |||
7.3.5 結論 | 464 | |||
7.4 | 近場光學顯微術 | 465 | ||
7.4.1 基本原理與歷史 | 465 | |||
7.4.2 儀器架構 | 467 | |||
7.4.3 應用與實例 | 472 | |||
7.4.4 新近發展 | 478 | |||
7.4.5 結論 | 481 | |||
7.5 | 磁力顯微術 | 483 | ||
7.5.1 歷史介紹 | 483 | |||
7.5.2 操作原理 | 484 | |||
7.5.3 磁針與磁力來源 | 486 | |||
7.5.4 磁力與磁力顯微鏡影像模式 | 492 | |||
7.6 | 其他掃描探針顯微術 | 494 | ||
7.6.1 電性掃描探針顯微術 | 494 | |||
7.6.2 掃描電容顯微術 | 495 | |||
7.6.3 掃描電流顯微術 | 503 | |||
7.6.4 電力顯微術 | 508 | |||
7.6.5 壓電力顯微術 | 509 | |||
7.6.6 結語 | 512 | |||
‧ | 參考文獻 | 512 | ||
第八章 | 其他檢測方法 | 519 | ||
8.1 | 中子繞射散射儀 | 519 | ||
8.1.1 中子繞射簡介 | 519 | |||
8.1.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520 | |||
8.1.3 基本原理 | 522 | |||
8.1.4 應用與實例 | 525 | |||
8.1.5 結語 | 528 | |||
8.2 | 奈米壓痕儀 | 529 | ||
8.2.1 基本原理 | 530 | |||
8.2.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535 | |||
8.2.3 應用與實例 | 538 | |||
8.2.4 結語 | 546 | |||
8.3 | 表面輪廓儀 | 547 | ||
8.3.1 前言 | 547 | |||
8.3.2 表面測量相關的發展 | 548 | |||
8.3.3 探針型表面輪廓量測 | 549 | |||
8.3.4 非接觸式表面形貌量測 | 552 | |||
8.3.5 結論 | 557 | |||
8.4 | 石英振盪器在奈米表面吸附分析之應用 | 558 | ||
8.4.1 基本原理 | 558 | |||
8.4.2 技術規格與特徵 | 560 | |||
8.4.3 應用與實例 | 561 | |||
8.4.4 結語 | 562 | |||
8.5 | 微懸臂樑於奈微米檢測之應用 | 563 | ||
8.5.1 微懸臂樑簡介 | 563 | |||
8.5.2 微懸臂樑靜態測試 | 565 | |||
8.5.3 微懸臂樑動態測試 | 572 | |||
8.5.4 注意事項 | 577 | |||
8.5.5 結論 | 580 | |||
8.6 | 光散射法測定粒徑與 zeta 電位 | 580 | ||
8.6.1 簡介 | 580 | |||
8.6.2 光散射 | 581 | |||
8.6.3 電泳光散射法 | 591 | |||
8.6.4 結語 | 598 | |||
8.7 | BET 比表面積分析法 | 599 | ||
8.7.1 簡介 | 599 | |||
8.7.2 氣體吸附行為與等溫吸附脫附曲線 | 600 | |||
8.7.3 BET 表面積的量測原理 | 603 | |||
8.7.4 BET 理論適用之範圍 | 609 | |||
8.7.5 快速估計材料表面積-單點法 | 609 | |||
8.7.6 實際量測過程與注意事項 | 611 | |||
8.7.7 結論 | 612 | |||
‧ | 參考文獻 | 612 | ||
第九章 | 前瞻性奈米檢測技術 | 619 | ||
9.1 | 結構顯微術 | 619 | ||
9.1.1 遠場光學奈米顯微術 | 619 | |||
9.1.2 原子探針斷層掃描 | 625 | |||
9.1.3 高角度環狀暗場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斷層掃描 | 626 | |||
9.2 | 結構特性分析術 | 627 | ||
9.2.1 電子奈米繞射 | 627 | |||
9.3 | 光學性質分析術 | 628 | ||
9.3.1 近場掃描光學奈微術 | 628 | |||
9.3.2 自旋體旋進的激發探測研究 | 628 | |||
9.3.3 法拉第旋轉之時間解析 | 629 | |||
9.3.4 發冷光的上轉換之時間分析 | 630 | |||
9.4 | 彈性特性分析術 | 631 | ||
9.4.1 侷限的聲頻聲子:低頻拉曼散射分析 | 631 | |||
9.4.2 奈米團簇的振動態之同步激發-時間解析頻譜儀 | 632 | |||
9.5 | 電子與電的特性分析術 | 633 | ||
9.5.1 表面探針顯微技術 | 633 | |||
9.5.2 延伸能量損失精細結構 | 635 | |||
9.5.3 X 光光電子能譜術微探針 | 635 | |||
9.6 | 磁性特性分析術 | 636 | ||
9.6.1 硬 X 光光激發 | 636 | |||
9.7 | 結語 | 638 | ||
‧ | 參考文獻 | 638 |
本中心歷時兩年所編纂之「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一書,已於九十六年五月隆重出版,歡迎訂購。本書邀集了產、學界五十餘位專家學者共同執筆撰寫。全書共有十七章、六百餘頁,從光學系統及基礎光學設計開始,介紹光學材料特性,以及相關國際光學元件製圖標準,並詳述各類加工製造技術與檢測方法,進而以實例廣泛介紹光學元件的應用,最後則深入介紹光學元件的遠景及未來發展。
定價:精裝本 980 元,平裝本 850 元。
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作者
- 丁均怡
-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碩士﹨臺灣明尼蘇達礦業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資深產品發展工程師
- 左培倫
- 美國密蘇里大學羅拉分校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任貽均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光電工程系教授
- 曲昌盛
- 中華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副工程師
- 朱正煒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專案經理
- 江政忠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明新科技大學光電系統工程系助理教授
- 何承舫
-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研究所博士班肄業﹨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余宗儒
- 國立海洋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吳文弘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呂英宗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博士﹨迎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李正中
-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光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 李建興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李昭德
-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沈永康
- 國立臺灣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博士﹨龍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 林宇仁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碩士﹨康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副理
- 林俊全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光電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經理
- 林郁洧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林暉雄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經理
- 施至柔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施銘洲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工程師
- 柯志忠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孫文信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徐進成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輔仁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
- 馬廣仁
- 英國伯明罕大學冶金及材料博士﹨中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 張奇偉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專案經理
- 張勝聰
- 美國天主教大學物理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張銓仲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工程師
- 郭慶祥
- 大葉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陳宏彬
- 元智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陳志隆
-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教授
- 曾釋鋒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機電工程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黃承揚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工程師
- 黃建堯
-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黃國政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組長員
- 黃嘉宏
- 美國伊利諾大學材料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 楊申語
-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 詹德均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核能研究所電漿技術推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 趙 煦
-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
- 趙主立
- 中華大學機械與航太工程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工程師
- 趙偉忠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博士﹨亞岠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趙崇禮
- 英國克蘭斐德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博士﹨淡江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 劉旻忠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劉信炷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電機工程博士﹨新儀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總經理
- 劉裕永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建國科技大學電子系教授
- 劉達人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歐陽盟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潘漢昌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蔡朝旭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專案經理
- 蔡榮源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組長
- 黎育騰
- 英國 Salford 大學應用光學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工業研究所專案副理
- 蕭健男
- 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組長
- 蕭銘華
- 國立中興大學材料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薛新國
- 英國 Reading 大學光學博士﹨美國 Creo-Kodak 公司資深光電工程師
- 蘇健穎
- 國立中正大學物理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按姓名筆劃序)
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諮詢委員
- 李世光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谷家恆
-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
- 陳朝光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陸懋宏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研究所教授
- 劉容生
- 國立清華大學光電研究所所長
- 蔡新源
- 工業技術研究院南分院執行長
- 鄧霖銘
- 聯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羅仁權
-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 (按姓名筆劃序)
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編審委員
- 何正榮
- 國立中正大學光機電整合工程研究所教授
- 李正中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 林昌進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馬廣仁
- 中華大學機械與航太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 高甫仁
- 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教授
- 張 弘
- 中山科學研究院材料暨光電研究所前副所長
- 張奇偉
- 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研究所專案經理
- 許佳振
- 國立中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陳炤彰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 陳峰志
- 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儀器工程組組長
- 黃吉宏
- 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企劃推廣組組長
- 黃國政
- 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儀器工程組副組長
- 黃鼎名
- 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光電與遙測組組長
- 趙偉忠
- 亞岠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蔡榮源
- 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研究所組長
- 鄧霖銘
- 聯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薛新國
- 美國 Creo-Kodak 公司資深光電工程師
- 魏台輝
- 國立中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羅裕龍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按姓名筆劃序)
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導讀
今日台灣的光學工業及與光電有關的研究已迫切需要用到高精密的光學元件,而光學元件是結合科學與工程的產品,必須經由實做才能了解個中的細節。再者,光學元件所能達到的精密程度與檢測技術有關,一如 James Wyant 教授所說 You can't make optics better than you can test,所以從實用觀點及因應當今與未來需要,本書陳述光學元件時除了理論設計外也涵蓋了檢測技術。
第一章光學系統簡介,目的在舉例說明光學元件如何組成一取像、傳遞影像及成像的系統。所舉例子為常見的光學系統以便讀者容易與實體對照,讀者可想想為什麼要用到那麼多鏡片組成一系統?每一片的功能是什麼?猜一猜半導體製程中Lithography所用之曝光機成像鏡頭用了幾片鏡片?這樣有助於你了解第二章光學設計的意義。再試想某一片光學元件的面曲率、折射率或空間位子稍為變了一下,影像會有什麼變化,以便了解製造篇所談元件加工及機械構裝精密度的重要。
讀第二章基礎光學設計時可先了解像差的原因及各種不同像差對影像清晰度或影像品質的影響,什麼情況下那幾種像差要先消除,然後再學習消除各種像差的設計技巧。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可用材料有幾種,材料的成本,加工的難易,會不會因環境而變質,第三章光學材料列出各種常用材料的特性可做為參考。第四章製圖標準為製造工程所必備,標示必須清楚完備才能有精密成品。
第五章所述傳統的光學元件加工法為各項加工法的基礎,讀者有機會實際上手實驗比較容易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新的加工工具及新的加工方法有助於提高光學元件的精密度,及加工特殊材料,這些分別寫在第六章、第七章及第八章。其中射出成形及熱壓成形之製程與塑膠材料特性有關,宜盡量避免殘餘應力才有精密之成品,而玻璃模造之模具與模仁為其核心技術,尤其模仁的鍍膜關係到模仁壽命,目前還不斷在改進中。
光學鍍膜為光學元件之必需,其製鍍技術及檢測分別陳述在第九章及第十三章,可概略閱讀其要義,以便了解精密光學元件的整體工程,若有興趣則再下功夫專攻此行。檢測為達成精密光學的關鍵技術,是成品品質的保證,第十章到第十五章從材料品質、加工精度到成品鑑測,涵蓋球面與非球面組件,為精密光學元件提供了檢測指南,讀者可依需要一一學習。
本書為一以實用為目的光學工程參考書,因此最後兩章介紹了目前商品實例與未來可能用於光學系統的光學元件,希望讀者能欣賞到光學元件精密度的成就,以及如何開創與使用新科技元件,使光學系統做得更小更精密。又各章節後面皆附有參考文獻,有興趣做進一步了解本書所提各項技術的讀者,可依所列參考文獻進一步深入研讀。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正中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四月十日
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勘誤
-
第 298 頁圖 9.27 圖說有誤,應為:
圖 9.27 (a) 國立中央大學薄膜技術中心自製之磁控濺鍍鍍膜機實體圖,(b) 磁控濺鍍架構示意圖(1)。 -
第 299 頁圖 9.29 圖說有誤,應為:
圖 9.29 (a) 國立中央大學薄膜技術中心於 1992 年自製之精密光學監控離子濺鍍光學鍍膜機實體圖,(b) 離子濺鍍架構示意圖。 -
第 299 頁圖 9.30 圖說有誤,應為:
圖 9.30 以 IBSD 做出雷射鏡用 ring down cavity 損耗測量儀量出之損耗圖,77 ppm 含散射、吸收及穿透率,若不計穿透率 (67.5 ppm) 則總損耗只有 9.5 ppm(8)。 -
第 299 頁圖 9.31 圖說有誤,應為:
圖 9.31 原子力顯微鏡量出之 Ta2O5 及 TiO2 之表面粗糙度,(a) Ta2O5 薄膜之表面粗糙度 0.095 nm,(b) TiO2 薄膜之表面粗糙度 0.096 nm(9)。 -
第 517 頁圖 15.3 圖片有誤,應為:
訂購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
「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定價精裝本 980 元,平裝本 850 元。
線上訂購
請登入本中心電子化服務平台進行訂購,謝謝!
全華訂購
本書已委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總經銷,歡迎至全華 OpenTech 專業科技網路書店線上訂購:
光學元件精密製造與檢測-目錄
第一章 | 光學系統簡介 | 1 | ||
1.1 | 前言 | 1 | ||
1.2 | 高斯光學 | 2 | ||
1.2.1 光學系統中的主平面值 | 3 | |||
1.2.2 範例介紹 | 6 | |||
1.3 | 輻射度學和光度學 | 7 | ||
1.3.1 朗伯發光源的光出射度 | 9 | |||
1.3.2 鏡頭光通量的收集量 | 9 | |||
1.3.3 鏡頭像面上的照度 | 10 | |||
1.3.4 物空間和像空間的亮度關係 | 11 | |||
1.3.5 光學系統中的光照度 | 11 | |||
1.3.6 範例介紹 | 12 | |||
1.4 | 目視光學系統 | 14 | ||
1.4.1 眼鏡的分辨率 | 14 | |||
1.4.2 望遠系統 | 14 | |||
1.4.3 顯微鏡 | 16 | |||
1.4.4 雙目鏡 | 17 | |||
1.4.5 目視儀器的設計要求 | 18 | |||
1.5 | 投影系統 | 19 | ||
1.5.1 單片式投影機 | 19 | |||
1.5.2 三片式 LCD 投影機 | 19 | |||
1.5.3 DLP 投影機 | 20 | |||
1.5.4 LCOS 投影機 | 21 | |||
1.5.5 以半導體元件為光源的投影機 | 21 | |||
1.6 | 數位成像系統 | 23 | ||
1.7 | 變焦系統 | 24 | ||
1.7.1 兩鏡組式變倍系統 | 25 | |||
1.7.2 三鏡組式變倍系統 | 26 | |||
1.8 | 特殊光學系統 | 28 | ||
1.8.1 紅外線系統 | 28 | |||
1.8.2 Fθ 鏡頭 | 29 | |||
1.8.3 傅利葉轉換鏡頭 | 30 | |||
1.8.4 高功率半導體雷射系統 | 31 | |||
1.9 | 結論 | 32 | ||
‧ | 參考文獻 | 32 | ||
第二章 | 基礎光學設計 | 33 | ||
2.1 | 鏡組初階設計 | 33 | ||
2.1.1 近軸光線追跡 | 34 | |||
2.1.2 符號定義 | 34 | |||
2.1.3 近軸光線追跡公式 | 34 | |||
2.1.4 有效焦距與後焦距 | 35 | |||
2.1.5 入瞳和出瞳之位置與大小 | 35 | |||
2.1.6 範例 | 37 | |||
2.2 | 波面像差 | 40 | ||
2.2.1 波面像差的函數理論 | 40 | |||
2.2.2 光點像差與波面像差間的關係 | 42 | |||
2.2.3 像面縱向位移對像差值的影響 | 43 | |||
2.2.4 賽德像差公式的推導 | 44 | |||
2.2.5 波面色像差 | 49 | |||
2.2.6 賽德像差公式 | 51 | |||
2.2.7 範例 | 52 | |||
2.3 | 商用設計軟體功能介紹 | 55 | ||
2.4 | 品質評估 | 61 | ||
2.4.1 解析度 | 61 | |||
2.4.2 光線追蹤與像差 | 62 | |||
2.4.3 光線追蹤曲線 | 62 | |||
2.4.4 離焦 | 64 | |||
2.4.5 球面像差 | 64 | |||
2.4.6 彗差 | 65 | |||
2.4.7 像散 | 66 | |||
2.4.8 色差 | 66 | |||
2.4.9 畸變 | 67 | |||
2.4.10 光程差 | 67 | |||
2.4.11 光斑圖 | 69 | |||
2.4.12 點擴散函數與徑向能量分布 | 69 | |||
2.4.13 調制轉函數 | 71 | |||
2.5 | 容差分析 | 75 | ||
2.5.1 容忍度分析 | 75 | |||
2.5.2 統計概念 | 76 | |||
2.5.3 容差分析的方法與流程 | 80 | |||
‧ | 參考文獻 | 83 | ||
第三章 | 光學材料特性介紹 | 85 | ||
3.1 | 簡介 | 85 | ||
3.2 | 常用的玻璃及陶瓷材料特性 | 86 | ||
3.2.1 常用的玻璃材料特性 | 86 | |||
3.2.2 常用的陶瓷材料特性 | 91 | |||
3.3 | 常用的塑膠材料特性 | 92 | ||
3.3.1 光學塑膠概論 | 93 | |||
3.3.2 光學塑膠的特性 | 95 | |||
3.3.3 光學塑膠的種類與應用 | 97 | |||
3.3.4 光學塑膠的未來發展 | 100 | |||
3.4 | 常用的金屬材料特性 | 102 | ||
3.5 | 常用的晶體材料特性 | 107 | ||
3.5.1 光學晶體材料 | 107 | |||
3.5.2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 | 110 | |||
3.5.3 人造寶石晶體材料 | 113 | |||
‧ | 參考文獻 | 115 | ||
第四章 | 國際光學元件製圖標準 | 117 | ||
4.1 | ISO10110 光學製圖標準 | 118 | ||
4.1.1 ISO 10110-1 一般原則 | 119 | |||
4.1.2 ISO 10110-2 材料缺陷-應力雙折射 | 125 | |||
4.1.3 ISO 10110-3 材料缺陷-氣泡與雜質 | 127 | |||
4.1.4 ISO 10110-4 材料缺陷-非均勻度與脈紋 | 128 | |||
4.1.5 ISO 10110-5 表面形狀誤差 | 129 | |||
4.1.6 ISO 10110-6 偏心誤差 | 131 | |||
4.1.7 ISO 10110-7 表面缺陷誤差 | 133 | |||
4.1.8 ISO 10110-8 表面紋理 | 134 | |||
4.1.9 ISO 10110-9 表面處理與鍍膜 | 136 | |||
4.1.10 ISO 10110-10 光學元件圖面說明 | 136 | |||
4.1.11 ISO 10110-11 未標註公差規格 | 138 | |||
4.1.12 ISO 10110-12 非球面圖面標註 | 139 | |||
4.1.13 ISO 10110-14 波前變形誤差 | 140 | |||
4.1.14 ISO 10110-17 雷射發光起損值 | 142 | |||
4.2 | 英國光學製圖標準 | 143 | ||
4.2.1 一般製圖標註 | 143 | |||
4.2.2 尺寸與公差標註 | 147 | |||
4.2.3 材質與外形精度標註規範 | 148 | |||
‧ | 參考文獻 | 154 | ||
第五章 | 傳統光學元件加工 | 157 | ||
5.1 | 球面透鏡加工 | 157 | ||
5.1.1 切割 | 157 | |||
5.1.2 圓整 | 158 | |||
5.1.3 成形 | 160 | |||
5.1.4 研磨 | 165 | |||
5.1.5 拋光 | 173 | |||
5.1.6 定心 | 177 | |||
5.1.7 清潔 | 180 | |||
5.1.8 膠合 | 182 | |||
5.2 | 稜鏡加工 | 183 | ||
5.2.1 傳統稜鏡製作技術 | 183 | |||
5.2.2 先進稜鏡製作技術 | 185 | |||
5.3 | 特殊元件加工 | 85 | ||
5.3.1 平行平面鏡 | 186 | |||
5.3.2 圓柱面鏡 | 187 | |||
5.3.3 拋物面鏡與非球面鏡 | 188 | |||
5.4 | 光學元件清洗與存放 | 189 | ||
5.4.1 污染物 | 190 | |||
5.4.2 清潔試液 | 191 | |||
5.4.3 玻璃鏡片潔淨方式 | 192 | |||
5.4.4 鏡片之存放 | 193 | |||
‧ | 參考文獻 | 194 | ||
第六章 | 超精密加工 | 195 | ||
6.1 | 概論 | 195 | ||
6.2 | 精密加工之基本要求及影響加工精度之因素 | 196 | ||
6.3 | 超精密加工法的分類 | 199 | ||
6.4 | 單點鑽石切削 | 201 | ||
6.4.1 簡介 | 201 | |||
6.4.2 鑽石車刀 | 201 | |||
6.4.3 影響 SPDT 加工工件形狀精度之因素 | 203 | |||
6.4.4 影響工件表面粗糙度之因素 | 206 | |||
6.4.5 鑽石車削之發展現況 | 207 | |||
6.5 | 磨粒加工技術 | 211 | ||
6.5.1 磨粒加工的定義與特性 | 211 | |||
6.5.2 磨削與拋光加工的特點 | 212 | |||
6.5.3 砂輪的特性 | 213 | |||
6.5.4 磨削機構之幾何學 | 216 | |||
6.5.5 化學機械拋光 | 218 | |||
‧ | 參考文獻 | 220 | ||
第七章 | 玻璃光學元件模造成形 | 223 | ||
7.1 | 前言 | 223 | ||
7.2 | 玻璃模造技術之進展 | 225 | ||
7.2.1 一模多穴單站式玻璃模造機 | 227 | |||
7.2.2 一模一穴連續式玻璃模造機 | 228 | |||
7.3 | 模造製程控制參數對玻璃鏡片精度之影響 | 230 | ||
7.4 | 影響陶瓷模仁壽命的因素 | 233 | ||
7.4.1 模造玻璃材料 | 233 | |||
7.4.2 模仁材料 | 234 | |||
7.4.3 模仁形狀 | 235 | |||
7.4.4 製程參數 | 235 | |||
7.5 | 改善陶瓷模仁壽命的方法 | 236 | ||
7.5.1 玻璃模造模仁表面鍍膜技術之發展 | 237 | |||
7.5.2 低摩擦且低磨損的模仁表面鍍膜設計原理 | 238 | |||
7.5.3 模具表面鍍膜方法之選擇 | 241 | |||
7.6 | 結論 | 243 | ||
‧ | 參考文獻 | 243 | ||
第八章 | 塑膠光學元件加工 | 245 | ||
8.1 | 射出成形 | 245 | ||
8.1.1 製程簡介 | 245 | |||
8.1.2 微射出成形 | 247 | |||
8.1.3 微射出壓縮成形 | 248 | |||
8.1.4 常用之光學塑膠材料 | 249 | |||
8.2 | 熱壓成形 | 251 | ||
8.2.1 製程簡介 | 251 | |||
8.2.2 微熱壓成形材料 | 252 | |||
8.2.3 製程參數對光學元件的品質影響 | 253 | |||
8.2.5 微熱壓成形衍生方法 | 254 | |||
8.3 | 表面處理及保護 | 257 | ||
8.3.1 塗層與沉積 | 257 | |||
8.3.2 鍍膜 | 258 | |||
8.4 | 應用範例 | 259 | ||
8.4.1 導光板 | 259 | |||
8.4.2 微射出壓縮成形對二吋導光板微結構品質的影響 | 264 | |||
8.4.3 微透鏡陣列 | 269 | |||
8.4.4 其他光學元件 | 272 | |||
‧ | 參考文獻 | 273 | ||
第九章 | 光學鍍膜 | 275 | ||
9.1 | 引言 | 275 | ||
9.2 | 重要的玻璃光學薄膜 | 276 | ||
9.2.1 抗反射膜 | 277 | |||
9.2.2 高反射膜 | 279 | |||
9.2.3 冷光鏡 | 282 | |||
9.2.4 UV-IR 截止濾光片 | 284 | |||
9.2.5 彩色濾光片 | 284 | |||
9.2.6 偏振光分光鏡 | 286 | |||
9.2.7 DWDM 濾光片 | 287 | |||
9.3 | 玻璃光學薄膜的製鍍方法 | 290 | ||
9.3.1 熱蒸發蒸鍍法 | 291 | |||
9.3.2 電漿濺鍍法 | 295 | |||
9.3.3 離子束濺鍍法 | 298 | |||
9.4 | 塑膠鍍膜 | 303 | ||
9.4.1 塑膠鍍膜例子 | 305 | |||
9.4.2 塑膠鍍膜之製鍍 | 307 | |||
‧ | 參考文獻 | 309 | ||
第十章 | 材料缺陷檢測 | 311 | ||
10.1 | 表面刮痕與刺孔 | 312 | ||
10.2 | 氣泡 | 312 | ||
10.3 | 脈紋 | 314 | ||
10.4 | 不均勻度 | 316 | ||
10.5 | 應力雙折射效應 | 317 | ||
‧ | 參考文獻 | 320 | ||
第十一章 | 加工精度檢測 | 321 | ||
11.1 | 形狀精度 | 321 | ||
11.1.1 白光干涉式表面輪廓儀 | 321 | |||
11.1.2 雷射干涉式探針量測輪廓儀 | 322 | |||
11.2 | 表面粗糙度 | 325 | ||
11.2.1 表面粗糙度相關名詞 | 326 | |||
11.2.2 表面粗糙度表示方法與定義 | 330 | |||
11.2.3 表面粗糙度量測方法 | 334 | |||
11.2.4 表面粗糙度表示法 | 340 | |||
11.3 | 偏心 | 344 | ||
11.4 | 平行度 | 347 | ||
11.5 | 角度 | 348 | ||
11.6 | 折射率與色散率 | 350 | ||
11.7 | 波前精度 | 353 | ||
‧ | 參考文獻 | 354 | ||
第十二章 | 組件品質檢測 | 355 | ||
12.1 | 有效焦距測量 | 355 | ||
12.1.1 直接測量後主點至焦點的距離 | 355 | |||
12.1.2 放大率法 | 356 | |||
12.1.3 後焦長量測 | 357 | |||
12.2 | 聚焦透鏡與光學讀寫頭成像點量測 | 358 | ||
12.3 | 擴散片的散射特性量測 | 361 | ||
12.3.1 擴散片 | 361 | |||
12.3.2 擴散特性 | 362 | |||
12.3.3 散射儀 | 362 | |||
12.4 | 離軸非球面反射鏡參數檢測 | 364 | ||
12.4.1 離軸反射鏡規格及參數定義 | 364 | |||
12.4.2 離軸反射鏡參數檢測 | 366 | |||
12.5 | 極化光量測與偏極化元件檢測應用 | 368 | ||
12.5.1 極化光 | 368 | |||
12.5.2 起偏器 | 369 | |||
12.5.3 雙折射晶體與相位延遲器 | 371 | |||
12.5.4 偏極量測 | 372 | |||
12.6 | 回反射器精度檢測 | 374 | ||
12.7 | 繞射光柵特性參數檢測 | 381 | ||
12.7.1 繞射效率的檢測方式 | 382 | |||
12.7.2 平面光柵的檢測 | 383 | |||
12.7.3 凹面光柵的檢測 | 385 | |||
‧ | 參考文獻 | 386 | ||
第十三章 | 薄膜品質檢測 | 387 | ||
13.1 | 穿透率、反射率、散射、吸收率 | 387 | ||
13.1.1 UV/Vis/NIR 分光光譜儀 | 389 | |||
13.1.2 穿透率 | 390 | |||
13.1.3 反射率 | 391 | |||
13.1.4 散射 | 393 | |||
13.1.5 吸收率 | 394 | |||
13.2 | 折射率與消光係數 | 397 | ||
13.2.1 橢圓偏光儀 | 397 | |||
13.2.2 光譜儀 (包絡法) | 406 | |||
13.2.3 全反射衰減 (ATR) 儀 | 411 | |||
13.3 | 厚度 | 416 | ||
13.3.1 探針法 | 417 | |||
13.3.2 X 射線螢光法 | 419 | |||
13.3.3 反射光譜法 | 420 | |||
13.4 | 堆積密度與水氣吸收率 | 422 | ||
13.4.1 堆積密度的定義 | 424 | |||
13.4.2 水氣吸收的影響 | 424 | |||
13.4.3 薄膜堆積密度的提高 | 429 | |||
13.5 | 顯微結構分析 | 429 | ||
13.5.1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 430 | |||
13.5.2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 440 | |||
13.6 | 薄膜粗糙度 | 441 | ||
13.7 | 結晶性與應力 | 445 | ||
13.7.1 X 光繞射法 | 445 | |||
13.7.2 機械式懸臂法 | 448 | |||
13.7.3 干涉式牛頓環法 | 449 | |||
13.8 | 薄膜應力與熱膨脹係數 | 450 | ||
13.8.1 前言 | 450 | |||
13.8.2 原理 | 450 | |||
13.8.3 量測方法 | 453 | |||
13.9 | 成分分析 | 457 | ||
13.9.1 能量散布光譜儀 | 458 | |||
13.9.2 X 光光電子能譜儀 (XPS) | 461 | |||
13.10 | 薄膜硬度與附著性量測 | 464 | ||
13.10.1 薄膜硬度測試 | 464 | |||
13.10.2 薄膜附著性測試 | 467 | |||
13.11 | 光學薄膜環境測試 | 472 | ||
13.11.1 機械穩定性測試 | 473 | |||
13.11.2 溫度與熱循環之影響 | 475 | |||
13.11.3 化學穩定性 | 476 | |||
13.11.4 特殊應用之其他耐久測試 | 476 | |||
13.12 | 薄膜電阻 | 478 | ||
13.12.1 電阻率定義 | 479 | |||
13.12.2 四點探針儀 | 480 | |||
13.12.3 任意形狀試片電阻量測 | 481 | |||
13.12.4 霍爾效應量測系統 | 482 | |||
13.12.5 展阻量測 | 484 | |||
13.12.6 導電式原子力顯微鏡術 | 484 | |||
13.12.7 非接觸電阻率量測 | 485 | |||
13.13 | 雷射破壞 | 486 | ||
13.13.1 雷射破壞的機制 | 486 | |||
13.13.2 雷射破壞的量測 | 487 | |||
‧ | 參考文獻 | 489 | ||
第十四章 | 非球面檢測 | 497 | ||
14.1 | 接觸式輪廓儀法 | 498 | ||
14.2 | 光學式輪廓儀法 | 500 | ||
14.3 | 電腦全像干涉法 | 502 | ||
14.4 | 剪切式干涉法 | 505 | ||
14.5 | 補償鏡法 | 506 | ||
14.6 | 非干涉量測法 | 509 | ||
‧ | 參考文獻 | 511 | ||
第十五章 | 絕對量測 | 513 | ||
15.1 | 絕對平面量測 | 513 | ||
15.2 | 絕對球面量測 | 516 | ||
15.3 | 絕對表面粗糙度量測 | 520 | ||
15.4 | 絕對非球面量測 | 521 | ||
‧ | 參考文獻 | 524 | ||
第十六章 | 商品實例介紹 | 525 | ||
16.1 | 投影顯示技術 | 525 | ||
16.1.1 原理介紹 | 525 | |||
16.1.2 光機引擎光學零組件 | 531 | |||
16.1.3 LCD 光機引擎技術分析 | 540 | |||
16.1.4 LCOS 光機引擎技術分析 | 543 | |||
16.1.5 DLP 光機引擎技術分析 | 548 | |||
16.1.6 結語 | 553 | |||
16.2 | LED 光源迷你投影機 | 553 | ||
16.2.1 產品發展現況 | 553 | |||
16.2.2 高亮度發光二極體光源 | 558 | |||
16.2.3 未來展望 | 559 | |||
16.3 | 相機手機鏡頭技術 | 560 | ||
16.3.1 相機手機獨領風騷 | 560 | |||
16.3.2 影像感測元件的技術趨勢 | 561 | |||
16.3.3 相機手機的基本規格 | 563 | |||
16.3.4 高階相機手機為未來趨勢 | 565 | |||
16.3.5 相機手機的發展瓶頸 | 568 | |||
16.3.6 遠景及未來展望 | 570 | |||
16.4 | 數位攝錄影機之變焦鏡頭 | 571 | ||
16.4.1 數位攝錄影機與數位相機變焦鏡頭的差異 | 574 | |||
16.4.2 發展回顧 | 576 | |||
16.4.3 商品實例介紹 | 579 | |||
16.4.4 產業遠景及發展 | 582 | |||
16.5 | HD-DVD 讀取物鏡 | 583 | ||
16.5.1 光學設計技術 | 584 | |||
16.5.2 製程技術 | 586 | |||
16.5.3 超精密加工技術車削 HD-DVD 讀寫頭之物鏡 | 586 | |||
16.5.4 藍光讀取頭物鏡射出成形技術 | 592 | |||
16.5.5 結論 | 593 | |||
16.6 | 人眼視光學系統的檢測技術 | 593 | ||
16.6.1 Landolt 測試圖樣 | 594 | |||
16.6.2 波前前導儀 | 595 | |||
16.7 | 立體 (3D) 顯示技術 | 599 | ||
16.7.1 前言 | 599 | |||
16.7.2 發展現況 | 601 | |||
16.7.3 百家爭鳴的技術現況 | 604 | |||
16.7.4 未來展望 | 612 | |||
16.8 | LED 背光模組技術 | 612 | ||
16.8.1 LED 光源特性及優勢 | 613 | |||
16.8.2 LED 背光系統技術 | 614 | |||
16.8.3 技術問題及解決方案 | 617 | |||
16.8.4 產業契機 | 618 | |||
‧ | 參考文獻 | 619 | ||
第十七章 | 遠景及未來發展 | 621 | ||
17.1 | 負折射率光學元件 | 621 | ||
17.1.1 實驗與分析 | 622 | |||
17.1.2 結論及建議 | 630 | |||
17.2 | 自我複製式光子晶體 | 630 | ||
17.2.1 光子晶體簡介 | 631 | |||
17.2.2 自我複製式光子晶體 | 636 | |||
17.2.3 製作方法 | 639 | |||
17.2.4 應用範例 | 640 | |||
17.2.5 結論 | 642 | |||
17.3 | 微光學元件 | 642 | ||
17.3.1 製造技術 | 643 | |||
17.3.2 應用趨勢 | 651 | |||
17.3.3 結論 | 655 | |||
17.4 | 結語 | 656 | ||
‧ | 參考文獻 | 657 | ||
中文名詞索引 | 659 | |||
英文名詞索引 | 665 |
本中心邀集產、學界專家學者所編纂之「光機電系統整合概論」一書,已隆重出版,歡迎訂購。我國的光電產業產值成長十分快速,而隨著微機電系統技術的成熟,光機電系統的應用需求更與日俱增。然而光機電系統的整合跨越多種技術領域,相關人才非常缺乏,故本中心籌劃出版「光機電系統整合概論」一書,目的就是為培養我國跨領域之光機電研究人才,以建立關鍵性元件自組能力及系統開發能量,進而拓展我國光機電產業發展空間與提升國際競爭力。本書邀集了光電、機械、電機及電子領域五十餘位專家學者共同執筆撰寫。全書共九章, 從系統概論開始,詳述光學基礎理論,接續介紹光電轉換與整合、機電整合及光機整合等技術,進而說明系統整合設計、模擬,以及相關組裝與檢測分析技術,並以投影機、雷射全像數位系統及視覺取像系統作實例介紹,最後則深入介紹光機電系統的遠景及未來發展。
定價:精裝本 900 元 (已無庫存),平裝本 750 元
光機電系統整合概論-作者
- 王世杰
-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工業研究所經理
- 王必昌
-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博士﹨晶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統開發處光學部研發經理
- 王安邦
- 德國艾蘭根紐倫堡大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何承舫
-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研究所博士肄業﹨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余興政
-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研究所副工程師
- 吳文中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吳孟修
-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吳宗達
- 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博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 李世光
- 美國康乃爾大學理論及應用力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暨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教授
- 李建興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李舒昇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林世聰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光電工程系教授
- 林法正
-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立東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 林俊鋒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遠東技術學院電腦應用工程系副教授
- 林宸生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逢甲大學自動控制工程研究所教授
- 林峻暉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機械系助教
- 林暉雄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林錫寬
- 德國爾朗恩-紐崙堡 (Erlangen-Nurnberg) 大學製造自動化暨生產系統學博士﹨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教授
- 施錫富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博士﹨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孫文信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遠東技術學院電子系助理教授
- 張良知
- 蘇俄列寧格勒大學光學精密機械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顧問
- 張所鋐
-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張勝聰
- 美國天主教大學物理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張銓仲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組裝量測課副工程師
- 許俸昌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許巍耀
-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郭啟全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明志科技大學機械系講師
- 郭慧君
-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碩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陳元方
-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陳志隆
-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教授
- 陳政寰
- 英國劍橋大學工程博士﹨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
- 陳昭亮
-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 陳炤彰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機械工程博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 陳峰志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組長
- 陳燦林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正工程師及副組長
- 陳譽元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
- 陳顯禎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副教授
- 游漢輝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物理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教授
- 黃吉宏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精密儀研究中心組長
- 黃國政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組長
- 黃基哲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黃敏睿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黃鼎名
-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組長
- 黃榮山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廖泰杉
- 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組長
- 廖德祿
-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教授
- 廖俍境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碩士﹨臺灣飛利浦股份有限公司晶圓測試廠產品工程師
- 劉乃上
-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機械博士﹨南台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劉正毓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工程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副教授
- 蔡和霖
-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鄭正元
- 英國利物浦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雷射加工博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
- 鄭陳嶔
- 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精密與自動化工程學程碩士班肄業﹨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光學技術部專案經理
- 賴美玲
-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研究所副工程師
- 戴鴻名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工程師
- 顏家鈺
-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羅裕龍
- 美國馬里蘭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饒達仁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微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 顧逸霞
-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工程師
- (按姓名筆劃序)
光機電系統整合與概論-諮詢委員
- 王偉中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研究所教授
- 李世光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胡錦標
- 前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 范光照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教授
- 劉容生
- 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工業研究所所長
- 蔡新源
- 工業技術研究院南分院執行長
- 羅仁權
-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 蘇炎坤
-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教授
- (按姓名筆劃序)
光機電系統整合概論-編審委員
- 方宏聲
- 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工業研究所經理
- 王安邦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吳文中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吳宗達
- 國立海洋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 李孝文
- 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工業研究所經理
- 林世聰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光電技術研究所教授
- 林宸生
- 逢甲大學自動控制工程研究所教授
- 林錫寬
-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教授
- 孫慶成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教授
- 張燦輝
- 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工業研究所組長
- 陳志隆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教授
- 陳峰志
-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精密儀研究中心儀器工程組組長
- 陳燦林
- 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副組長
- 陳顯禎
-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副教授
- 陸懋宏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教授
- 黃吉宏
-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精密儀研究中心企劃推廣組組長
- 黃國政
-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精密儀研究中心儀器工程組副組長
- 黃敏睿
- 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黃鼎名
-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精密儀研究中心光電與遙測組組長
- 黃漢邦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廖泰杉
-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精密儀研究中心光電與遙測組副組長
- 歐陽盟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鄭正元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
- 謝啟堂
- 中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顏家鈺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羅裕龍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按姓名筆劃序)
訂購光機電系統整合概論
「光機電系統整合概論」定價精裝本 900 元,平裝本 750 元。
線上訂購
請登入本中心電子化服務平台進行訂購,謝謝!
全華訂購
本書已委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總經銷,歡迎至全華 OpenTech 專業科技網路書店線上訂購:
光機電系統整合概論-目錄
第一章 | 系統概論 | 1 | ||
1.1 | 光機電技術的歷史回顧 | 1 | ||
1.2 | 光機電系統之技術範疇 | 5 | ||
1.3 | 光機電系統應用與產業 | 7 | ||
1.4 | 結論 | 11 | ||
‧ | 參考文獻 | 12 | ||
第二章 | 光學 | 13 | ||
2.1 | 光學基本原理 | 13 | ||
2.1.1 幾何光學基本定律與光線追跡 | 13 | |||
2.1.2 光學像差理論 | 20 | |||
2.1.3 干涉 | 30 | |||
2.1.4 繞射 | 35 | |||
2.1.5 光的偏振 | 40 | |||
2.2 | 光學元件製作 | 41 | ||
2.2.1 傳統光學元件製造技術 | 41 | |||
2.2.2 塑膠射出成形 | 49 | |||
2.2.3 精密玻璃模造技術 | 54 | |||
2.2.4 超精密加工技術 | 59 | |||
2.2.5 微光學元件製作 | 64 | |||
2.3 | 光學基礎量測 | 71 | ||
2.3.1 光學元件規格 | 71 | |||
2.3.2 量測原理與基礎檢測 | 79 | |||
2.3.3 非球面鏡外形檢測 | 86 | |||
‧ | 參考文獻 | 93 | ||
第三章 | 光電轉換與整合 | 97 | ||
3.1 | 光電轉換基本技術 | 97 | ||
3.1.1 雷射與光源 | 97 | |||
3.1.2 光電二極體檢測器之選取 | 109 | |||
3.1.3 光電前置放大訊號處理技術 (低頻與高頻) | 112 | |||
3.1.4 雷射光量自動控制 | 114 | |||
3.1.5 類比訊號與數位訊號品質評估 | 116 | |||
3.2 | 二維成像訊號處理 | 118 | ||
3.2.1 CCD 及 CMOS 感測器 | 118 | |||
3.2.2 A/D 轉換處理 | 125 | |||
3.2.3 時脈電路處理 | 131 | |||
3.2.4 數位訊號處理 | 142 | |||
3.3 | 介面處理技術 | 145 | ||
3.3.1 IEEE 1394 | 145 | |||
3.3.2 USB | 148 | |||
3.3.3 LabWindows/CVI | 151 | |||
3.3.4 LabView | 158 | |||
3.4 | 影像處理技術 | 169 | ||
3.4.1 影像格式轉換 | 170 | |||
3.4.2 影像增強 | 174 | |||
3.4.3 影像壓縮 | 175 | |||
‧ | 參考文獻 | 180 | ||
第四章 | 機電整合 | 183 | ||
4.1 | 概述 | 183 | ||
4.2 | 壓電定位平台 | 184 | ||
4.2.1 壓電平台之機構 | 184 | |||
4.2.2 壓電驅動原理 | 192 | |||
4.2.3 壓電平台精密控制 | 204 | |||
4.3 | 數位攝影機的機電系統 | 211 | ||
4.3.1 自動對焦系統 | 213 | |||
4.3.2 音圈馬達 | 214 | |||
4.3.3 對焦致動器的控制 | 219 | |||
4.3.4 音圈馬達的控制 | 221 | |||
4.3.5 步進馬達的控制 | 223 | |||
‧ | 參考文獻 | 227 | ||
第五章 | 光機整合 | 229 | ||
5.1 | 光機設計 | 229 | ||
5.1.1 設計程序 | 229 | |||
5.1.2 環境影響與環境試驗 | 233 | |||
5.1.3 常用材料 | 238 | |||
5.2 | 光學元件固緊技術實務 | 249 | ||
5.2.1 運動學設計 | 250 | |||
5.2.2 單片透鏡固緊設計 | 251 | |||
5.2.3 多片透鏡固緊設計 | 255 | |||
5.2.4 反射鏡與稜鏡固緊設計 | 257 | |||
5.2.5 結語 | 260 | |||
5.3 | 變焦機構設計 | 261 | ||
5.3.1 變焦鏡頭鏡組運動 | 261 | |||
5.3.2 變焦機構的合成 | 261 | |||
5.3.3 驅動機構 | 267 | |||
5.3.4 變焦機構的設計程序 | 268 | |||
5.4 | 雜光分析及抑制 | 270 | ||
5.4.1 前言 | 270 | |||
5.4.2 雜光影響 | 271 | |||
5.4.3 雜光來源 | 271 | |||
5.4.4 光線傳遞 | 275 | |||
5.4.5 雜光抑制及分析 | 277 | |||
5.4.6 擋光板及擋光舵板 | 278 | |||
5.4.7 結語 | 284 | |||
5.5 | 微光學元件封裝 | 284 | ||
5.5.1 發光二極體封裝趨勢與挑戰 | 284 | |||
5.5.2 雷射模組封裝趨勢與挑戰 | 287 | |||
5.5.3 主被動微光學元件之連接封裝 | 290 | |||
5.5.4 光通訊產品的未來封裝趨勢 | 291 | |||
5.6 | 光干涉術及其在實驗力學之應用 | 292 | ||
5.6.1 基礎觀念 | 292 | |||
5.6.2 邁克森干涉儀 | 295 | |||
5.6.3 疊紋干涉儀 | 297 | |||
5.6.4 光斑干涉儀 | 300 | |||
5.6.5 剪切干涉儀 | 303 | |||
5.6.6 相移術 | 308 | |||
‧ | 參考文獻 | 314 | ||
第六章 | 系統整合設計及模擬 | 317 | ||
6.1 | 光學系統整合設計與模擬之要件 | 317 | ||
6.2 | 光源特性與光源模擬 | 321 | ||
6.3 | 後處理系統與模擬條件設定 | 323 | ||
6.4 | 系統特性分析與模擬優化 | 324 | ||
6.4.1 多組態最佳化 | 325 | |||
6.4.2 大域最佳化 | 326 | |||
6.5 | 公差與良率之模擬分析語 | 329 | ||
6.5.1 ISO 10110 公差 | 329 | |||
6.5.2 基本統計知識 | 330 | |||
6.5.3 系統效能之容忍度分析的一般考量 | 332 | |||
6.5.4 與優化結合的公差分析 | 337 | |||
6.6 | 測試模擬 | 337 | ||
6.7 | 整合系統模擬分析案例 | 338 | ||
6.7.1 成像儀的外觀與機構 | 339 | |||
6.7.2 成像儀鏡組的重建與確認 | 340 | |||
6.7.3 成像儀鏡組的容忍度分析 | 346 | |||
6.7.4 CCD 成像儀之雜光分析 | 347 | |||
6.7.5 實測與太空中觀察之結果 | 352 | |||
6.8 | 結論 | 352 | ||
‧ | 參考文獻 | 353 | ||
第七章 | 系統組裝及檢測 | 355 | ||
7.1 | 系統組裝簡介 | 355 | ||
7.1.1 組裝環境基本需求 | 355 | |||
7.1.2 系統組裝調整基本要領 | 358 | |||
7.1.3 調校儀器原理與使用介紹 | 361 | |||
7.2 | 系統組裝調整 | 369 | ||
7.2.1 雷射讀寫系統 | 369 | |||
7.2.2 相機系統 | 381 | |||
7.3 | 系統品質量測 | 384 | ||
7.3.1 有效焦長與背焦長 | 384 | |||
7.3.2 場曲及焦深 | 389 | |||
7.3.3 調制轉換函數值 | 396 | |||
7.3.4 偏心 | 402 | |||
7.3.5 照度與亮度 | 408 | |||
7.3.6 光輻射度 | 411 | |||
7.3.7 色溫 | 417 | |||
‧ | 參考文獻 | 421 | ||
第八章 | 實例介紹 | 423 | ||
8.1 | 投影機 | 423 | ||
8.1.1 前言 | 423 | |||
8.1.2 CRT 投影機 | 424 | |||
8.1.3 微鏡片陣列反射式投影機 (DLP 投影機) | 424 | |||
8.1.4 穿透式液晶投影機 | 427 | |||
8.1.5 反射式液晶投影機 | 430 | |||
8.1.6 結論 | 432 | |||
8.2 | 視覺取像系統 | 433 | ||
8.2.1 CCD 攝影機 | 433 | |||
8.2.2 攝影硬體裝置與幾何關係 | 443 | |||
8.3 | 雷射全像數位系統 | 450 | ||
8.3.1 數位全像術 | 451 | |||
8.3.2 電子光斑干涉術 | 452 | |||
8.3.3 時間及空間相移法 | 457 | |||
8.3.4 壓電材料傳感器 | 463 | |||
8.3.5 傅立葉分析 | 472 | |||
8.3.6 相位展開 | 477 | |||
8.3.7 雙折射檢測與相位鎖住技術 | 482 | |||
8.3.8 壓電致動微奈米定位平台 | 485 | |||
8.3.9 同調及非同調光源於干涉術之應用 | 491 | |||
‧ | 參考文獻 | 501 | ||
第九章 | 遠景與未來發展 | 507 | ||
9.1 | 光電產業應用與發展 | 507 | ||
9.1.1 數位投影機 | 507 | |||
9.1.2 數位影像取像裝置 | 510 | |||
9.1.3 光碟機與光儲存媒體 | 512 | |||
9.2 | 微機電與奈米產業應用與發展 | 515 | ||
9.2.1 微機電系統與奈米科技綜觀 | 515 | |||
9.2.2 汽車安全氣囊感測器 | 517 | |||
9.2.3 噴墨列印頭 | 517 | |||
9.2.4 投影機數位微鏡元件 | 518 | |||
9.2.5 MEMS光開關 | 518 | |||
9.2.6 無線通信 RF MEMS | 519 | |||
9.2.7 奈米科技產業 | 520 | |||
9.3 | 檢測設備產業應用與發展 | 521 | ||
9.3.1 自動光學檢測設備 | 521 | |||
9.3.2 微∕奈米檢測設備 | 523 | |||
‧ | 參考文獻 | 525 | ||
中文名詞索引 | 527 | |||
英文名詞索引 | 533 |
本中心匯集全國菁英所編纂之「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一書,已隆重出版。本書邀集了微機電技術領域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執筆撰寫。全書共十四章、一千三百餘頁,從基礎微加工製程開始,詳述矽基與非矽基微加工製程技術,並探討微機電材料,介紹微結構與微感測器、微致動器等元件技術,進而說明系統的整合與介面、 系統的封裝,以及相關檢測與模擬分析技術。最後則廣泛介紹微機電系統的應用,並以微機電系統的遠景及未來發展作為邁向奈米機電技術的跳板。
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作者
- 丁志明
-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材料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
- 方維倫
- 美國卡內基麥倫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 白果能
- 美國密西根大學化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任春平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江志豪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碩士
- 吳才偉
- 美國哈佛大學材料博士﹨美國 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 研究員
- 吳文中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吳光鐘
- 美國康乃爾大學理論及應用力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吳政忠
- 美國康乃爾大學理論及應用力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吳乾埼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研究員
- 吳靖宙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 吳錦源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勝威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呂秀雄
- 美國密西根大學太空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呂學士
-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 宋開泰
- 比利時荷語魯汶大學應用科學博士﹨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教授
- 宋齊有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博士﹨逢甲大學航空工程學系教授
- 李天錫
- 美國杜克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美國 Dicom 公司研究員
- 李世光
- 美國康乃爾大學理論及應用力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暨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教授
- 李兆祜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中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 李志成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
- 陶有福
-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
- 戴建雄
-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
- 李宗昇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組長
- 李宜璉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 李國賓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及航空工程研究所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副教授
- 李舒昇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百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 邢泰剛
- 美國馬里蘭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研究員
- 周正中
- 美國馬里蘭大學化學工程博士﹨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周榮宗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 周曉宇
-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學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林仁輝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林佑昇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立暨南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林郁欣
-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 林哲平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南開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系講師
- 林哲歆
- 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 林軒立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 林啟萬
- 美國 Case Western Reserve 大學生醫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 林暉雄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助理工程師
- 林裕城
- 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電機及計算機科學系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副教授
- 林澤勝
- 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主任
- 邱俊誠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航空太空博士﹨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教授
- 姚志民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副研究員
- 姚南光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生物晶片技術部經理
- 洪志旺
-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 胡一君
- 文化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徐文祥
-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博士﹨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徐永裕
- 淡江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助理工程師
- 柴駿甫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殷宏林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碩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 康尚文
- 美國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學工學博士﹨淡江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 張谷昇
-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元培科學技術學院講師
- 張忠恕
- 美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工程副理
- 張所鋐
-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張培仁
- 美國康乃爾大理論及應用力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張憲彰
- 日本東北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
- 莊漢聲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副工程師
- 許聿翔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碩士﹨正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
- 許哲豪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自動化科技碩士
- 許博淵
- 國立成功大學材料博士﹨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微結構小組小組長
- 郭佳儱
- 日本東京大學精密機械工程博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 陳仁浩
-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 陳文中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 陳育堂
- 淡江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德霖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科講師
- 陳怡君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碩士﹨美國亞歷桑那大學光學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 陳建安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博士﹨晶宇生物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經理
- 陳建源
-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
- 陳國聲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陳逸文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 彭成鑑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固態科學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研究員
- 曾繁根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與航空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副教授
- 游智勝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碩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 黃奇聲
-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 黃念祖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 黃榮山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黃榮堂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控制博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副教授
- 楊正財
- 國立臺灣大學造船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工程師
- 楊啟榮
- 國立中山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
- 楊錫杭
- 美國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國立中興大學精密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 楊龍杰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淡江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 楊燿州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暨資訊科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葉哲良
- 美國康乃爾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葉榮輝
- 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 廖宏榮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華錦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熊治民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助理教授
- 劉永慧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研究員
- 劉典瓛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 劉承賢
- 美國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蔡定平
-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物理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蔡欣昌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 鄭明正
-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美國喬治城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 鄭英周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 蕭文欣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碩士﹨正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 賴文斌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博士﹨聲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理
- 薛順成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星雲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 謝哲偉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博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鍾震桂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羅裕龍
- 美國馬里蘭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饒達仁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微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 (按姓名筆劃序)
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諮詢委員
- 吳東權
- 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工業研究所副所長
- 吳清沂
- 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副所長
- 李世光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汪鐵志
- 國防部科技顧問室執行秘書
- 徐文祥
-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張所鋐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黃瑞星
-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 黃遠東
-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 楊鏡堂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蘇炎坤
-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 (按姓名筆劃序)
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編審委員
- 丁志明
- 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
- 方維倫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 呂學士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 李世光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李宗昇
- 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微系統應用技術組組長
- 邢泰剛
- 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研究員
- 林本勝
- 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工業研究所微機電系統技術組組長
- 林裕城
-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副教授
- 邱俊誠
-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教授
- 姚志民
-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副研究員
- 徐文祥
-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康尚文
- 淡江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 張所鋐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張培仁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許博淵
-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微結構小組小組長
- 郭佳儱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 陳國聲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陳培元
- 中山科學研究院材料光電研究所研究員
- 曾繁根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副教授
- 黃瑞星
-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 黃榮山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黃榮堂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副教授
- 楊啟榮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電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
- 楊龍杰
- 淡江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 楊燿州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葉哲良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劉承賢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蔡明杰
- 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 鍾震桂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羅裕龍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按姓名筆劃序)
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序言
微機電技術真正蓬勃發展是近十餘年來的事,但早在西元 1959 年,物理學家費曼 就提出了如何對微小尺度的事物進行操控的問題。回顧科技的發展,將事物微小化最成 功的實例是積體電路 (IC),IC 技術的成功為微機電技術奠定了發展的基礎。但微機電 技術不僅包含電子電路系統,還涉及了機械致動器、感測器與相關介面技術,是高度的 系統整合技術,面對的問題較 IC 技術更為複雜。微機電技術使得許多傳統大型系統無 法完成的工作得以實行,並使原本可以進行的工作在效率上大幅提升,為人類生活帶來 深刻且全面的影響,也成為奈米科技發展的必經之路。
本中心多年來致力於儀器系統的整合,亦投入微機電與奈米相關技術的研發,在準 分子雷射 LIGA 製程、電鑄壓模、微放電加工、微光學元件及奈米表面檢測等領域均有 不錯的成果。茲因微機電技術的蓬勃發展及對未來科技深遠的影響,乃積極籌劃出版微 機電相關技術理論與應用實務的書籍-「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
全書內容共計十四章,從基礎微加工製程開始,詳述矽基與非矽基微加工製程技術, 並探討微機電材料,介紹微結構與微感測器、微致動器等元件技術,進而說明系統的整 合與介面、系統的封裝,以及相關檢測與模擬分析技術。最後則廣泛介紹微機電系統的 應用,並以微機電系統的遠景及未來發展作為邁向奈米機電技術的跳板。
鑒於微機電技術涵括的領域甚廣,為求全書內容的完整,本書共邀集了近百位專家 共同撰寫,完稿後的篇幅也較預期增加了一倍。在此謹對所有參與策劃、編審的委員及 撰稿的專家學者特致謝忱,由於他們的鼎力協助,本書方能順利付梓。希冀藉由本書的 出版,能促進國內微機電系統技術的精進,並更上層樓,邁入奈米科技的領域。
本書自籌編以來,即受到各界矚目與殷殷期盼。考量相關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是 以投入相當人力,使本書在一年半的時間順利出版。全書內容如有疏漏之處,祈請讀者 先進不吝指正。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主任
陳建人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一日
訂購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
「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定價精裝本新台幣 1500 元,平裝本新台幣 1200 元。
線上訂購
請登入本中心電子化服務平台進行訂購,謝謝!
全華訂購
本書已委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總經銷,歡迎至全華 OpenTech 專業科技網路書店線上訂購:
微機電系統技術與應用-目錄
序言 | v | |||
諮詢委員 | vii | |||
編審委員 | viii | |||
作者 | ix | |||
第一章 |    | 概論 | 1 | |
1.1 |    | 緣起 | 1 | |
1.2 |    | 尺寸效應 | 1 | |
1.3 |    | 發展趨勢 | 3 | |
‧ | 參考文獻 | 5 | ||
第二章 |    | 基礎微加工製程模組 | 7 | |
2.1 |    | 熱製程及離子佈植 | 7 | |
2.2 |    | 圖案轉移 | 33 | |
2.3 |    | 薄膜 | 56 | |
‧ | 參考文獻 | 71 | ||
第三章 |    | 矽微加工製程技術 | 75 | |
3.1 |    | 微機電技術發展歷程與簡介 | 75 | |
3.2 |    | 體型微加工技術 | 78 | |
3.3 |    | 面型微加工技術 | 97 | |
3.4 |    | 與積體電路製程相容技術 | 112 | |
‧ | 參考文獻 | 133 | ||
第四章 |    | 非矽微加工製程技術 | 141 | |
4.1 |    | 前言 | 141 | |
4.2 |    | X 光深刻技術 | 145 | |
4.3 |    | 類 LIGA 製程光刻技術 | 172 | |
4.4 |    | 精密電鑄技術 | 225 | |
4.5 |    | 微成形技術 | 246 | |
4.6 |    | 微放電加工技術 | 254 | |
4.7 |    | 非矽質的微細加工低溫製程 | 269 | |
4.8 |    | 高分子加工技術 | 285 | |
‧ | 參考文獻 | 309 | ||
第五章 |    | 微機電材料 | 321 | |
5.1 |    | 前言 | 321 | |
5.2 |    | 基板/塊材材料 | 328 | |
5.3 |    | 薄/厚膜材料 | 336 | |
5.4 |    | 微感測材料 | 361 | |
5.5 |    | 微致動材料 | 377 | |
5.6 |    | 封裝材料 | 392 | |
5.7 |    | 材料分析 | 401 | |
‧ | 參考文獻 | 409 | ||
第六章 |    | 微結構 | 417 | |
6.1 |    | 微鏡片 | 417 | |
6.2 |    | 微噴嘴 | 432 | |
6.3 |    | 微探針 | 449 | |
6.4 |    | 微流道 | 453 | |
6.5 |    | 結語 | 460 | |
‧ | 參考文獻 | 462 | ||
第七章 |    | 微感測器 | 467 | |
7.1 |    | 力感測器 | 467 | |
7.2 |    | 熱感測器 | 520 | |
7.3 |    | 流量感測器 | 532 | |
7.4 |    | 聲音傳感器 | 544 | |
7.5 |    | 其他感測器 | 570 | |
‧ | 參考文獻 | 602 | ||
第八章 |    | 微致動器 | 611 | |
8.1 |    | 前言 | 611 | |
8.2 |    | 靜電式微致動器 | 614 | |
8.3 |    | 電熱式微致動器 | 657 | |
8.4 |    | 電磁式微致動器 | 670 | |
8.5 |    | 壓電式微致動器 | 678 | |
8.6 |    | 氣/液動式微致動器 | 690 | |
‧ | 參考文獻 | 696 | ||
第九章 |    | 系統整合與介面 | 705 | |
9.1 |    | 前言 | 705 | |
9.2 |    | 微系統訊號與雜訊之分析 | 706 | |
9.3 |    | 系統介面之設計 | 712 | |
9.4 |    | 控制設計與演算法則 | 731 | |
9.5 |    | 系統整合之實例 | 759 | |
‧ | 參考文獻 | 767 | ||
第十章 |    | 封裝技術 | 769 | |
10.1 |    | 前言 | 769 | |
10.2 |    | 封裝設計 | 770 | |
10.3 |    | 低階封裝製程 | 786 | |
10.4 |    | 高階封裝製程 | 811 | |
10.5 |    | 封裝機台 | 818 | |
10.6 |    | 封裝案例 | 823 | |
‧ | 參考文獻 | 837 | ||
第十一章 |    | 檢測技術 | 841 | |
11.1 |    | 基礎檢測技術 | 841 | |
11.2 |    | 薄膜殘餘應力量測技術 | 864 | |
11.3 |    | 掃描式顯微鏡檢測技術 | 886 | |
11.4 |    | 表面聲波顯微檢測技術 | 946 | |
11.5 |    | 振動檢測技術─雷射干涉儀 | 952 | |
11.6 |    | 光柵式奈米檢測技術 | 960 | |
11.7 |    | 脈衝式電子斑點及全像干涉儀檢測技術 | 978 | |
11.8 |    | 生物微系統檢測技術 | 995 | |
11.9 |    | 微流場檢測技術 | 1006 | |
11.10 |    | 可靠性檢測技術 | 1022 | |
‧ | 參考文獻 | 1039 | ||
第十二章 |    | 模擬與分析技術 | 1049 | |
12.1 |    | 前言 | 1049 | |
12.2 |    | 微機電分析模擬基本架構與內容 | 1052 | |
12.3 |    | 元件特性之物理領域模擬 | 1056 | |
12.4 |    | 系統階層模擬分析技術 | 1075 | |
12.5 |    | 製程模擬 | 1094 | |
12.6 |    | 現有之發展介紹 | 1098 | |
‧ | 參考文獻 | 1102 | ||
第十三章 |    | 微機電系統應用 | 1107 | |
13.1 |    | 微光機電系統 | 1107 | |
13.2 |    | 生物微機電系統 | 1117 | |
13.3 |    | 射頻微機電系統 | 1160 | |
13.4 |    | 其他工程應用 | 1202 | |
‧ | 參考文獻 | 1229 | ||
第十四章 |    | 奈米機電系統技術 | 1241 | |
14.1 |    | 前言 | 1241 | |
14.2 |    | 奈米機電系統的元件 | 1245 | |
14.3 |    | 奈米機電系統的應用 | 1252 | |
14.4 |    | 展望未來 | 1260 | |
‧ | 參考文獻 | 1261 |
本中心歷時三年之久所編纂之「真空技術與應用」一書,已經隆重出版。本書邀集了產、學界五十餘位專家共同執筆撰寫。全書共二十四章、七百餘頁,概分為基礎及實務二篇。基礎篇探討真空的基礎理論、各式真空幫浦的介紹、各類真空元件及材料、真空系統的設計組裝、真空測漏實務,以及真空度量與檢校等;實務篇則介紹真空技術在各種鍍膜技術、製程系統及學科領域的應用與需求。
定價:精裝本 850 元 (已無庫存),平裝本 700 元
真空技術與應用-作者
- 丁南宏
-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大氣物理博士﹨國家太空計畫室研究員
- 方宏聲
-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研究所工程師
- 方振洲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碩士﹨國家太空計畫室整測組組長及研究員
- 牛 寰
-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博士班肆業﹨國立清華大學科學技術發展中心核能技師
- 伊 林
- 美國羅格斯 (Rutgers) 州立大學物理博士﹨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研究所教授
- 江政忠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理 (原任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艾啟峰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物理博士﹨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研究員
- 吳高志
- 國立台灣大學造船工程研究所碩士﹨國家太空計畫室品保組助理工程師
- 呂助增
- 美國杜克大學物理博士﹨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教授
- 李正中
-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光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教授
- 李志浩
- 國立清華大學核工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研究所教授
- 李金宏
- 英國 Belfast 皇后大學物理博士﹨台灣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校正中心部經理
- 李燕村
- 國立中央大學物理與天文研究所碩士﹨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周皓雲
- 國立中正理工學院物理研究所碩士﹨中山科學研究院系統維護中心主任工程師
- 周榮源
-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博士﹨私立東南技術學院機械系助理教授 (原任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林長毅
- 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碩士﹨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副工程師
- 林哲明
- 大同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工程師
- 林維倫
-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倍強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副理
- 林諭男
- 美國柏克萊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中心研究員
- 侯光華
-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銲接工程博士﹨長庚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 柳克強
- 美國加州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 洪敏雄
-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材料工程博士﹨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研究所教授
- 倪澤恩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徐進成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高健薰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寇崇善
- 美國加州大學物理博士﹨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教授
- 張世汯
-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 張郁雯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碩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張家豪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所博士班學生
- 張嘉帥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研究所光學系統組光學元件部經理
- 許進明
- 英國倫敦大學材料工程博士﹨私立南台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助理教授
- 許瑤貞
-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博士﹨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連雙喜
-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教授
- 陳宏豪
- 美國天主教大學物理碩士﹨劍度股份有限公司設備處經理
- 陳俊榮
-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博士﹨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
- 陳峰志
- 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工程師
- 陳嘉瑞
- 國立成功大學航太博士﹨國家太空計畫室機械組熱控小組副研究員
- 彭家誠
-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國家太空計畫室品保組工程師
- 黃建源
- 私立中原大學電機系﹨瀚笙科技公司任客服部經理
- 黃倉秀
- 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 楊照彥
- 美國史丹福大學航空太空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葉清發
- 日本東京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教授
- 詹勇倫
- 私立勤益工專電機系﹨國家太空計畫室整測組設備小組技術員
- 熊高鈺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碩士﹨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綦振瀛
-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電機博士﹨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教授
- 潘扶民
- 美國加州大學 Irvine 分校化學博士﹨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副主任
- 蔡志然
- 美國北卡羅來納 (Carolina) 州立大學機械博士﹨國家太空計畫室機械組熱控小組長及研究員
- 鄭鴻斌
-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冷凍空調工程系助理教授 (原任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賴冠仁
- 大同工學院材料工程研究所碩士﹨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法務室專利主任
- 關剛石
- 私立逢甲大學機械系﹨工業技術研究院品質工程技術組組長
- 蘇青森
- 美國任色列理工學院核工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教授
- (按姓名筆劃序)
真空技術與應用-諮詢委員
- 呂助增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教授
- 李正中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教授
- 陳建人
- 國家科學委員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主任
- 黃文雄
- 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黃博治
- 東穎惠而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劉遠中
- 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顧問
- 蘇炎坤
- 國家科學委員會工程技術發展處處長
- 蘇青森
-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教授
- (按姓名筆劃序)
真空技術與應用-編審委員
- 呂助增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教授
- 李正中
-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教授
- 李金宏
- 台灣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校正中心部經理
- 李青彥
- 東品真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周亞謙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教授
- 周榮源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洪賑堂
- 弘愛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凌國基
- 私立輔仁大學物理學研究所教授
- 翁恆義
-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教授
- 高健薰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張守進
-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教授
- 張郁雯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張慎周
- 百成萊寶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 莊健三
- 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研究所半導體製程設備組組長
- 陳宗欣
- 台灣日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陳俊榮
- 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陳英忠
-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教授
- 陳峰志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工程師
- 陳錦山
- 私立逢甲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教授
- 游文乾
-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廠長
- 楊立中
- 國立虎尾技術學院機械材料科教授
- 楊照彥
- 美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
- 廖鶯鶯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工程師
- 熊高鈺
- 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鄭晃忠
-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研究所教授
- 鄭鴻斌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 蘇炎坤
- 國科會工程技術發展處處長
- (按姓名筆劃序)
真空技術與應用-序言
真空技術是現代科技的基石,從民生相關的食品包裝、眼鏡鍍膜、電視映像管, 到高科技產業中的光電元件與半導體製程、尖端的材料分析儀器,甚至龐大的同步輻 射加速器,真空技術都扮演著重要的核心角色。沒有真空技術就無法享受高品質的現 代生活,也不足以從事高科技的研究。真空技術的進步,不僅可精進儀器設備的性能, 並能提升各種產業製程效能及產率,進而實現許多技術的創新。因此,真空技術可說 是未來科技產業及科學研究發展的重要基礎。
本中心成立以來,即致力於真空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真空系統、真空幫浦、真 空鍍膜與真空檢校等領域皆累積了豐厚的技術能量。鑑於真空技術在科學研究與產業 發展上的重要性,且落實科技書籍中文化,便利民眾閱讀,亦為本中心的重要工作之 一,因此,繼八十七年推出「儀器總覽」獲得熱烈回響及肯定後,乃積極籌劃出版涵 括真空技術理論基礎與應用實務的書籍--「真空技術與應用」。
本書共有二十四章,概分為基礎及實務二篇。基礎篇探討真空技術的理論及真空 元組件等,內容包括真空技術的基礎理論、各式真空幫浦的介紹、各類真空元件及材 料、真空系統的設計組裝、真空測漏,以及真空度量與檢校等;實務篇則介紹真空技 術的應用,內容包括真空技術在各種鍍膜技術、製程系統及學科領域的應用與需求。
本書的編纂從籌編到出版歷時三年,邀集了產、學界五十餘位專家共同執筆撰寫, 在此謹對所有參與策劃、審稿的委員及撰稿的專家學者特致謝忱,由於他們的鼎力協 助,本書方能順利付梓。希冀藉由本書的出版,能促進國內真空技術的精進,進而帶 動相關科學研究的發展與產業技術的升級。本書內容如有疏漏之處,冀望讀者先進不 吝指正,俾供未來修訂增補時之參考。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主任
陳建人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年六月一日
訂購真空技術與應用
「真空技術與應用」定價精裝本新台幣 850 元 (已無庫存),平裝本新台幣 700 元。
線上訂購
請登入本中心電子化服務平台進行訂購,謝謝!
全華訂購
本書已委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總經銷,歡迎至全華 OpenTech 專業科技網路書店線上訂購:
真空技術與應用-目錄
序言 | v | |||
諮詢委員 | vii | |||
編審委員 | vii | |||
作者 | ix | |||
基 礎 篇 | 1 | |||
第一章 |    | 真空概論 | 3 | |
1.1 |    | 真空的定義 | 3 | |
1.2 |    | 真空壓力與真空度 | 3 | |
1.3 |    | 自然界的真空與標準大氣成份 | 5 | |
1.4 |    | 真空的區分 | 6 | |
第二章 |    | 氣體分子動力論 | 9 | |
2.1 |    | 熱運動速度 | 9 | |
2.2 |    | 平均自由徑 | 11 | |
2.3 |    | 理想氣體方程式 | 14 | |
2.4 |    | 氣體的傳輸現象 | 16 | |
. |    | 參考文獻 | 17 | |
第三章 |    | 氣流與氣導 | 19 | |
3.1 |    | 氣流流域 | 19 | |
3.2 |    | 氣流通量、質量流和氣導 | 20 | |
3.3 |    | 連續流 | 21 | |
3.4 |    | 自由分子流 | 25 | |
3.5 |    | 過渡流 | 38 | |
3.6 |    | 跨越數個壓力區的模型 | 40 | |
3.7 |    | 流場區域的摘要 | 42 | |
. |    | 參考文獻 | 44 | |
第四章 |    | 氣體的吸附和放出 | 45 | |
4.1 |    | 表面氣體吸附對真空技術的影響 | 45 | |
4.2 |    | 氣體分子在固體上的行為 | 46 | |
4.3 |    | 熱過程導致的氣體放出 | 54 | |
4.4 |    | 粒子激發導致的氣體放出 | 58 | |
4.5 |    | 影響氣體釋氣率的因素 | 63 | |
. |    | 參考文獻 | 68 | |
第五章 |    | 電漿放電 | 71 | |
5.1 |    | 電漿系統特性與基礎原分子程序 | 71 | |
5.2 |    | 直流放電系統 | 79 | |
5.3 |    | 射頻放電系統 | 82 | |
5.4 |    | 微波放電系統 | 87 | |
5.5 |    | 電弧放電系統 | 94 | |
. |    | 參考文獻 | 100 | |
第六章 |    | 真空幫浦 | 101 | |
6.1 |    | 真空幫浦之定義、分類與選用要素 | 101 | |
6.2 |    | 正排氣式幫浦 | 107 | |
6.3 |    | 動力式幫浦 | 116 | |
6.4 |    | 儲氣式幫浦 | 154 | |
6.5 |    | 真空幫浦性能檢測 | 178 | |
. |    | 參考文獻 | 186 | |
第七章 |    | 真空度量 | 189 | |
7.1 |    | 真空度量分類與選用要素 | 189 | |
7.2 |    | 機械式真空計 | 192 | |
7.3 |    | 熱傳導真空計 | 211 | |
7.4 |    | 離子真空計 | 216 | |
7.5 |    | 黏滯性真空計 | 224 | |
7.6 |    | 微量氣體分壓度量裝置 | 228 | |
7.7 |    | 流量計 | 233 | |
. |    | 參考文獻 | 241 | |
第八章 |    | 真空材料、元件與封合 | 243 | |
8.1 |    | 真空材料概論 | 244 | |
8.2 |    | 金屬與合金 | 248 | |
8.3 |    | 玻璃與陶瓷 | 251 | |
8.4 |    | 高分子材料 | 255 | |
8.5 |    | 真空封合 | 258 | |
8.6 |    | 真空閥門 | 263 | |
8.7 |    | 真空引入 | 267 | |
8.8 |    | 真空附件 | 273 | |
. |    | 參考文獻 | 277 | |
第九章 |    | 真空系統設計與裝配 | 279 | |
9.1 |    | 真空系統之分類 | 279 | |
9.2 |    | 真空系統之組配 | 280 | |
9.3 |    | 真空系統抽氣概念與設計 | 283 | |
9.4 |    | 真空腔設計 | 290 | |
9.5 |    | 超高真空及極高真空系統設計 | 294 | |
9.6 |    | 真空系統設計常用符號及繪製法 | 299 | |
. |    | 參考文獻 | 307 | |
第十章 |    | 真空測試與測漏 | 309 | |
10.1 |    | 真空測漏基本概念 | 309 | |
10.2 |    | 測漏方法與儀器 | 311 | |
10.3 |    | 氦氣測漏儀 | 313 | |
10.4 |    | 測漏實務 | 318 | |
. |    | 參考文獻 | 322 | |
第十一章 |    | 真空標準與校正 | 323 | |
11.1 |    | 真空標準之理論基礎與規範 | 323 | |
11.2 |    | 真空計的校正方法 | 325 | |
11.3 |    | 轉移真空標準器 | 332 | |
11.4 |    | 真空計比較校正系統設計規範與規劃 | 333 | |
11.5 |    | 真空計的校正程序及不確定度評估 | 339 | |
11.6 |    | 其他真空校正技術 | 340 | |
第十二章 |    | 真空技術應用簡介 | 343 | |
12.1 |    | 真空技術之應用範圍 | 343 | |
. |    | 參考文獻 | 345 | |
實 務 篇 | 347 | |||
第十三章 |    | 真空鍍膜系統 | 349 | |
13.1 |    | 熱電阻式蒸鍍系統 | 349 | |
13.2 |    | 電子束蒸鍍系統 | 359 | |
13.3 |    | 直流濺射鍍膜系統 | 369 | |
13.4 |    | 射頻濺射鍍膜系統 | 379 | |
13.5 |    | 離子濺射鍍膜系統 | 389 | |
13.6 |    | 雷射剝鍍系統 | 398 | |
13.7 |    | 分子束磊晶系統 | 409 | |
13.8 |    | 冷陰極電弧電漿沉積法 | 417 | |
13.9 |    | 化學氣相沉積設備 | 433 | |
. |    | 參考文獻 | 448 | |
第十四章 |    | 真空冶金系統 | 451 | |
14.1 |    | 前言 | 451 | |
14.2 |    | 真空冶金學基礎 | 451 | |
14.3 |    | 金屬之真空精煉 | 454 | |
14.4 |    | 真空冶金工業製程 | 455 | |
14.5 |    | 真空冶金之應用 | 463 | |
. |    | 參考文獻 | 464 | |
第十五章 |    | 真空熱處理系統 | 465 | |
15.1 |    | 真空熱處理爐的類型與構造 | 465 | |
15.2 |    | 真空熱處理之理論基礎 | 472 | |
15.3 |    | 真空熱處理爐的各項功能 | 475 | |
15.4 |    | 真空熱處理爐之問題點 | 481 | |
15.5 |    | 系統維護與保養 | 485 | |
. |    | 參考文獻 | 488 | |
第十六章 |    | 電子束銲接系統 | 491 | |
16.1 |    | 發展過程與製程概述 | 491 | |
16.2 |    | 系統原理與架構 | 491 | |
16.3 |    | 電子束銲接的優缺點 | 493 | |
16.4 |    | 系統分類 | 494 | |
16.5 |    | 銲接程序與銲接參數選擇 | 497 | |
16.6 |    | 工業應用實例 | 502 | |
. |    | 參考文獻 | 506 | |
第十七章 |    | 電漿蝕刻真空系統 | 507 | |
17.1 |    | 基本原理 | 507 | |
17.2 |    | 電漿蝕刻設備 | 510 | |
17.3 |    | 電漿蝕刻系統 | 513 | |
17.4 |    | 基本操作示範 | 515 | |
. |    | 參考文獻 | 516 | |
第十八章 |    | 離子氮化系統 | 517 | |
18.1 |    | 系統工作原理 | 517 | |
18.2 |    | 系統硬體結構 | 519 | |
18.3 |    | 系統操作實務 | 523 | |
18.4 |    | 系統功能與應用 | 525 | |
. |    | 參考文獻 | 526 | |
第十九章 |    | 真空冷凍乾燥系統 | 527 | |
19.1 |    | 冷凍的意義 | 527 | |
19.2 |    | 乾燥的意義 | 528 | |
19.3 |    | 真空乾燥原理 | 529 | |
19.4 |    | 真空乾燥方法與使用的設備 | 531 | |
19.5 |    | 真空冷凍乾燥技術應用之領域 | 536 | |
19.6 |    | 真空冷凍乾燥技術應用實例 | 537 | |
. |    | 參考文獻 | 542 | |
第二十章 |    | 加速器真空系統 | 543 | |
20.1 |    | 加速器真空系統設計要點 | 543 | |
20.2 |    | 小型加速器 (范氏加速器) 真空系統 | 546 | |
20.3 |    | 大型加速器 (電子同步加速器與儲存環真空系統) | 549 | |
. |    | 參考文獻 | 560 | |
第二十一章 |    | 核子工程與真空系統 | 561 | |
21.1 |    | 核融合工程與真空系統 | 561 | |
21.2 |    | 輻射線應用技術與真空系統 | 562 | |
. |    | 參考文獻 | 566 | |
第二十二章 |    | 表面分析儀 | 567 | |
22.1 |    | 前言 | 567 | |
22.2 |    | 表面分析與超高真空 | 567 | |
22.3 |    | 表面分析儀 | 568 | |
22.4 |    | 真空表面分析系統 | 583 | |
22.5 |    | 結語 | 594 | |
. |    | 參考文獻 | 594 | |
第二十三章 |    | 太空環境模擬系統 | 597 | |
23.1 |    | 大型熱真空環境模擬系統 | 597 | |
23.2 |    | 太空磁暴及輻射環境模擬系統 | 604 | |
. |    | 參考文獻 | 612 | |
第二十四章 |    | 台灣產業普遍真空處理系統 | 615 | |
24.1 |    | 半導體工業 | 615 | |
24.2 |    | 光電工業 | 623 | |
24.3 |    | 材料工業 | 644 | |
. |    | 參考文獻 | 654 | |
中文索引 | 659 | |||
英文索引 | 671 |
儀器總覽-編輯說明
儀器在科學研究與工業生產上是極為重要的工具,且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如食品檢驗、 環境偵測、醫療診斷等,亦日趨密切。環視國內現有之儀器書刊,或為龐大深入之專書, 或為尖端之技術性論文,欠缺對儀器廣泛而完整的介紹。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彙編本 「儀器總覽」,即希望由全面性的角度出發,以較為淺易卻不失完整的方式,向讀者 介紹各種儀器。
因為內容較為淺易,故適合大專院校學生與從事儀器相關工作人員,甚或一般社會大眾, 建立對儀器基本的認識與瞭解。因為涵蓋了各種領域的儀器,故也適合對某類儀器相當 熟悉之研究人員或儀器廠商參考使用。
二、範圍與分類
本總覽收錄之儀器項目以商業化產品為原則。功能過於簡單之工具,因不具備完整的量 測或分析功能,不在收錄範圍。所收錄之儀器,依其應用領域,概分為八個類組:
- 基本物理量量測儀器
- 光學量測儀器
- 化學分析儀器
- 材料分析儀器
- 表面分析儀器
- 電子測試儀器
- 醫療儀器
- 環境及安全衛生檢測儀器
三、基本格式
每項儀器原則上以二至四頁之版面介紹,其內容由以下項目所構成:
- 名稱:儀器的中、英文名稱
- 關鍵字:列出該儀器內文中重要的關鍵字與關鍵詞,中、英文並列。
- 基本原理:說明儀器運作的基本原理與概念。
- 結構示意圖:利用平面結構圖標明儀器的各項元件,或以方塊圖說明儀器各部份的功能。
- 規格與特徵:說明一般商業化產品的規格及其優、缺點。
- 應用與用途:說明儀器主要的應用及其操作技巧。
- 參考文獻:列出相關的書籍及文獻資料,以供讀者更深入探討之參考。
極少部份的儀器,因其特殊性或解說上的需要,未完全遵循上述原則,例如部份醫療 儀器,因涉及人體安全,增列儀器使用安全事項。有些儀器則因其較為簡單或較為複 雜,篇幅略有增減。這些都不會影響讀者之閱讀。
四、出版形式
為便於讀者閱讀與使用,本總覽依八個類組分冊編印,每一冊除有該類組收錄儀器之中、 英文目錄外,並將該冊全部關鍵字,分別依中文及英文排序方式整理為索引,以利讀者 查閱。全書並編印總目錄一冊,將八個類組的儀器目錄及索引彙整,除方便查閱,亦有 助於不同類組間的參照。
在「基本物理量量測儀器」類組中,因收錄之儀器多與度量衡的標準檢測有關,特附錄 經濟部公告之「度量衡單位及其所用之倍數、分數之名稱、定義及代號」,供讀者參考。
部份類組所涵蓋的儀器領域較廣,儀器種類與項目非常多,部份儀器項目於本輯中未能 收錄,加上新產品陸續推出,本中心將持續增補出版。
儀器總覽-諮詢委員
- 主任委員 黃文雄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前主任
- 副主任委員 陳建人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副主任
- 委員
- 王大庚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前主任
- 王正一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教學副院長
- 王興宗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教授
- 呂助增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 范光照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
- 徐 章
- 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 張良知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顧問
- 陳力俊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科學系教授
- 黃良平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 黃國師
- 中華儀器協會秘書長
- 楊末雄
-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系教授
- 鄭天佐
-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
- 鄭晃忠
- 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副主任
- (按姓名筆畫序)
儀器總覽-編審委員
基本物理量量測儀器
- 召集人
-
- 范光照
-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系教授
- 委 員
-
- 石德勝
- 原任中山科學院品保中心儀校組組長
- 周 晟
- 國立陽明大學醫事技術系教授
- 鄭伯昆
- 私立淡江大學物理系教授
- 蕭德瑯
- 中山科學院品保中心儀校組組長
- 賴茂富
- 私立文化大學電機系教授
光學量測儀器
- 召集人
-
- 張良知
-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顧問
- 委 員
-
- 梁振民
- 中山科學院材料研發中心研究員
- 陳振文
- 中山科學院材料研發中心研究員
- 陸懋宏
-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教授
- 賀方涓
- 工業技術院光電研究所研究員
- 薛新國
- 工業技術院光電研究所顧問
化學分析儀器
- 召集人
-
- 黃良平
-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 委 員
-
- 王家麟
- 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 何國榮
-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 李俊福
- 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 張煥宗
-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 葉玉堂
- 私立東海大學化學系教授
- 劉春櫻
-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材料分析儀器
- 召集人
-
- 陳力俊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科學系教授
- 委 員
-
- 吳泰伯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科學系教授
- 李志浩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 凌永健
-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 楊長謀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科學系教授
- 簡朝和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科學系教授
表面分析儀器
- 召集人
-
- 呂助增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 委 員
-
- 艾啟峰
- 原委會核能研究所研究員
- 徐 統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中心研究員
- 崔古鼎
- 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
- 陳 通
-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 黃振昌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科學系教授
電子測試儀器
- 召集人
-
- 鄭晃忠
- 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副主任
- 委 員
-
- 方建雄
- 聯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張志揚
- 國立交通大學電信工程所教授
- 謝金明
- 惠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儀器事業處教育訓練中心經理
醫療儀器
- 召集人
-
- 王正一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教學副院長
- 委 員
-
- 林俊立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醫生
- 陳金德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醫學工程室技正兼組長
- 趙福杉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
- 蔡克嵩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生物檢驗科醫生
- 蘇誠道
- 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核子醫學科醫生
環境及安全衛生檢測儀器
- 召集人
-
- 楊末雄
-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系教授
- 委 員
-
- 吳家誠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
- 凌永健
-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 黃顯達
-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 董瑞安
-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系教授
- 鄭鴻鉸
- 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儀器總覽-序言
工業革命以來,儀器技術伴隨科技發展、學術研究及產業需求而蓬勃發展,為人類生活 帶來重大變革;近年來政府開始積極推動儀器產業發展,列為重點產業及重要關鍵技術 之一,每兩年專案規劃儀器產業技術發展策略,以期帶動本土儀器產業技術發展。本中 心進行精密儀器研究發展與技術服務廿餘年,深感國內儀器資訊之重要,陸續編輯出版 『科儀新知』、『科儀叢書』等專業刊物及建立『全國科學儀器網路查詢系統』供各界 使用。近年來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新穎設備不斷問世,系統愈形繁雜,新名詞、新術語 層出不窮,本中心乃編纂兼顧廣度與普及性的儀器百科全書,有系統且廣泛地介紹各種 科學儀器,『儀器總覽』便是此一構思下之產物,透由國內專家、學者參與,藉深入淺 出的解說一方面為廣大青年學子與社會人士解讀各種科學儀器,另一方面亦作為相關技 術人員補充專業領域之儀器知識的參考工具。
由於儀器係結合光、機、電、真空、控制等物理、化學及生命技術之整合系統,種類繁 多,各國分類標準及涵蓋範圍亦隨該國產業現況而異,而我國在工業生產統計分類上尚 無精密儀器產業類,「儀器總覽」則依儀器用途概分為八大類組,涵括基本物理量量測 儀器、光學量測儀器、化學分析儀器、材料分析儀器、表面分析儀器、電子測試儀器、 醫療儀器、環境及安全衛生檢測儀器等,從基本簡易的量測儀器到尖端複雜的分析儀器, 盡皆包羅其中。每項儀器的內容儘可能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表達,避免太過專業的術語與 公式,並著重基本原理的說明與實際的應用介紹。
本總覽的彙編,從架構的研擬,儀器項目的分類,到實際內容的撰寫與審核,共邀集了 約二百位儀器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參與,其中包括大專院校教授、研究機構研究人 員、醫學中心的醫生及技術人員等。
本總覽承蒙專家學者於百忙之中鼎力協助,方能順利付梓,對所有參與撰稿、審稿、及 編輯的單位與人員,特致謝忱。本總覽內容如有疏漏之處,冀望各界先進不吝指正,俾 供未來修訂增補時之參考。
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主任
黃文雄 謹誌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一日
訂購儀器總覽
「儀器總覽」全套六冊,定價新台幣 1500 元。
已於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
應各界的反應與需求,即日起開放分冊購買,各單冊價格如下:
分冊內容 | 定價 |
---|---|
目錄索引 | 150 元 |
基本物理量量測儀器 | 300 元 |
光學量測儀器 | 250 元 |
化學分析儀器(無庫存) | 300 元 |
材料分析儀器(無庫存) | 250 元 |
表面分析儀器(無庫存) | 200 元 |
電子測試儀器 | 250 元 |
醫療儀器 | 300 元 |
環境及安全衛生檢測儀器 | 250 元 |
線上訂購
請登入本中心電子化服務平台進行訂購,謝謝!
儀器總覽—目錄
- 5
- 序言
- 7
- 諮詢委員
- 9
- 編審委員
- 11
- 編輯說明
- 各類組目錄
- 15
- 基本物理量量測儀器目錄
- 19
- 光學量測儀器目錄
- 23
- 化學分析儀器目錄
- 27
- 材料分析儀器目錄
- 31
- 表面分析儀器目錄
- 33
- 電子測試儀器目錄
- 35
- 醫療儀器目錄
- 39
- 環境及安全衛生檢測儀器目錄
- 43
- 儀器中文名稱索引
- 49
- 儀器英文名稱索引
- 55
- 中文關鍵字索引
- 69
- 英文關鍵字索引
化學分析儀器
頁碼 | 標題 | 作者 |
---|---|---|
原子光譜儀 | ||
1 | 原子吸收光譜儀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AAS) |
王家麟 |
4 | 原子放射光譜儀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 (AES) |
王家麟 |
6 | 感應耦合電漿原子發射光譜儀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 (ICP-AES) |
藍啟仁 |
10 | X 光螢光光譜儀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
陳榮顯 |
分子光譜儀 | ||
14 | 紫外光∕可見光吸收光譜儀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
葉玉堂 |
17 | 近紅外光吸收光譜儀 Near-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
王家麟 |
19 | 紅外光吸收光譜儀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
葉玉堂 |
22 | 螢光光譜儀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
林萬寅 |
25 | 雷射拉曼散射光譜儀 Laser Raman Scattering Spectrometer |
江建志 張大釗 |
29 | 雷射光散射光譜儀 Laser Scattering Spectrometer |
陳鉉升 張煥宗 |
32 | 化學發光測量儀 Chemiluminescence Photometer |
柯淑惠 張煥宗 |
35 | 生物發光測量儀 Bioluminescence Photometer |
柯淑惠 張煥宗 |
共振儀 (波譜儀) | ||
38 | 核磁共振儀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NMR) |
黃良平 |
41 | 固態核磁共振光譜儀 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NMR) |
劉尚斌 |
45 | 電子自旋共振儀 (電子順磁共振儀)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meter (ESR) |
何東英 |
質譜儀 | ||
49 | 質譜∕質譜儀 Mass Spectrometer/Mass Spectrometer (MS/MS) |
李茂榮 |
52 | 氣相層析∕質譜儀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 |
張玉珍 |
54 | 四極矩質譜儀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
丁望賢 華希哲 |
57 | 離子阱質譜儀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er |
曾新華 丁望賢 |
60 | 磁扇形場式質譜儀 Magnetic Sector Mass Spectrometer |
李茂榮 |
63 | 飛行式質譜儀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TOF-MS) |
何國榮 |
66 | 傅立葉轉換質譜儀 Fourier-Transform Mass Spectrometer (FT-MS) |
韓肇中 |
69 | 快速原子撞擊質譜儀 Fast Atom Bombardment Mass Spectrometer (FAB-MS) |
劉建忠 |
71 | 大氣壓離子化質譜儀 Atmospheric Pressure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er (API-MS) |
傅明仁 |
74 | 雷射脫附質譜儀 Laser Desorption Mass Spectrometer |
陳月枝 |
77 | 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ICP-MS) |
江旭禎 |
電化學分析儀 | ||
80 | 酸鹼度測定儀 pH Meter |
古琇文 |
82 | 導電度計 Conductivity Meter |
劉公典 |
84 | 電位滴定儀 Potentiometric Titrator |
黃榮茂 |
86 | 伏特安培儀 Voltammeter |
葉玉堂 |
層析 | ||
90 | 高效能薄層分析儀 High Performanc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HPTLC) |
桂椿雄 周生郁 |
95 | 氣相層析儀 Gas Chromatography (GC) |
盧正權 |
98 | 低壓液相層析儀 Low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LPLC) |
丁望賢 |
101 | 高效能液相層析儀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
盧正權 |
104 | 大小排除層析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EC) |
陳威希 劉春櫻 |
107 | 離子層析儀 Ion Chromatography (IC) |
黃榮茂 |
110 | 超臨界流體層析儀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SFC) |
桂椿雄 沈桓儀 |
114 | 逆向流層析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CCC) |
陳建良 劉春櫻 |
其它 | ||
117 | 平板凝膠電泳 Slab Gel Electrophoresis |
陳鉉升 張煥宗 |
120 | 毛細管電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
李盈壕 |
123 | 場流分離儀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FFF) |
傅傳博 |
126 | 流動注入分析儀 Flow Injection Analyzer (FIA) |
黃榮茂 |
129 | 超臨界流體萃取儀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or (SFE) |
桂椿雄 林維炤 沈桓儀 |
133 | 熱卡計 Calorimeter |
鄭淑芬 |
136 | 微差掃描卡計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
鄭淑芬 |
139 | 中文關鍵字索引 | |
143 | 英文關鍵字索引 |
電子測試儀器
頁碼 | 標題 | 作者 |
---|---|---|
基本電性量測儀器 | ||
1 | 信號產生器 Signal Generator |
謝金明 |
6 | 類比示波器 Analogic Oscilloscope |
盧婉君 |
9 | 數位示波器 Digitizing Storage Oscilloscope (DSO) |
劉根全 |
12 | 數位三用電表 Digital Multimeter (DMM) |
葉貞秀 |
16 | 電流分析儀 Current Meter (Current Probe) |
廖泰杉 |
21 | 邏輯分析儀 Logic Analyzer |
謝金明 |
25 | 計數器 Counter |
柯映華 |
高低頻電子儀器 | ||
30 | 網路分析儀 Network Analyzer |
謝金明 |
35 | 頻譜分析儀 Spectrum Analyzer |
張永昌 |
41 | 功率計 Power Meter |
謝金明 |
45 | 阻抗分析儀 Impedance Analyzer/ LCR Meter |
許喬富 |
50 | 音頻信號分析儀 Audio Analyzer |
張永昌 |
54 | 動態信號分析儀 Dynamic Signal Analyzer (DSA) |
呂晏榮 |
積體電路測試儀器 | ||
56 | 曲線掃描儀 Curve Tracer |
彭兆光 |
58 | 積體電路雷射掃描檢測系統 IC Laser Scanning Inspection System |
蔡哲男 陳貞夙 |
61 | 積體電路接腳視像檢測系統 IC Lead Vision Inspection System |
蘇桓平 |
64 | 炙燒 Burn-In |
許勝傑 |
68 | 雷射打印系統 Laser Marking System |
陳舜生 陳貞夙 |
通訊電子儀器 | ||
71 | 有線電視分析儀 CATV Analyzer |
吳忠倫 |
74 | 視訊分析儀 Waveform Monitor and Vectorscope |
孫嘉瑜 |
78 | 類比通訊分析儀 Analog Communication Analyzer |
謝金明 |
84 | 電磁相容分析儀 EMC Analyzer |
吳忠倫 |
88 | 向量式信號分析儀 Vector Signal Analyzer |
謝金明 |
其他 | ||
94 | 鎖相放大器 Lock-In Amplifier |
簡碧堯 |
99 | Box-Car 積分平均儀 Box-Car Integrator and Averager |
簡碧堯 |
101 | 中文關鍵字索引 | |
103 | 英文關鍵字索引 |
環境及安全衛生檢測儀器
頁碼 | 標題 | 作者 |
---|---|---|
空氣及煙道氣採樣檢驗類 | ||
1 | 動壓平衡態等速煙道採樣組裝 Isokinetic Stack Sampling Train |
杜敬民 |
4 | 皮托管及壓差計 Pitot Tube and Differential Pressure Gauge |
杜敬民 |
6 | PM10 高流量採樣器 PM10 High Volume Sampler |
杜敬民 |
8 | 高量空氣採樣器 High-Volume Air Sampler |
杜敬民 |
11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不鏽鋼筒自動採樣器 Auto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Canister Sampler |
杜敬民 |
13 | Tenax 吸附管─加熱脫附儀器 Tenax Tube-Thermal Desorption Equipment |
盧正權 |
15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採樣組裝 Volatile Organic Sampling Train (VOST) |
鄭鴻鉸 |
17 | 總氮氧化合物採樣組裝 Nitrogen Oxides Sampling Train |
李怡萱 |
19 | 總硫氧化合物採樣組裝 Sulfur Oxides Sampling Train |
李怡萱 |
21 | 氯化氫採樣組裝 Hydrogen Chloride Sampling Train |
李怡萱 |
23 | 氣相層析∕自動監測儀 Gas Chromatography/ On-line Monitoring Device |
賴慶智 |
25 | 開徑式監測儀器─差異吸收光譜儀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DOAS) |
吳怡靜 |
28 | 不鏽鋼採樣筒∕氣相層析質譜儀 Canister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
盧正權 |
31 | 開放路徑式-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 Open-Pa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
張世易 |
34 | 多行程吸收槽-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 Multi-Path Absorption Cells FTIR (Extractive FTIR) |
張世易 |
38 | 氣相層析/紅外光譜儀/質譜儀 Gas Chromatograph/ Infrared Spectrometer/ Mass Spectrometer |
葉銘鵬 余榮彬 |
41 | 碳氫化合物分析儀 Hydrocarbon Analyzer |
劉希平 |
44 | 氮氧化合物自動分析儀 Nitrogen Oxides Analyzer |
謝嘉鋒 |
46 | 二氧化硫含量分析儀 Sulfur Dioxide Analyzer |
謝嘉鋒 |
48 | 非分散性紅外線分析儀 Non-dispersive Infrared Analyzer (NDIR) |
謝嘉鋒 |
50 | 奧塞特氣體分析儀 Orsat Apparatus |
李怡萱 |
52 | 固定型酸雨自動分析儀 Automatic Acid Rain Monitor |
謝炳輝 陳明正 |
55 | 可攜式氣相層析儀 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y (PGC) |
葉陶淵 |
水質檢驗類 | ||
58 | 紫外光∕可見光分光光度計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 |
陸 瑩 |
60 | 濁度計 Turbidimeter |
陳世裕 |
62 | 海水採樣器 Seawater Sampler |
白書禎 |
64 | 高壓分解釜 High-Pressure Bomb (Autoclave) |
王竹方 |
土壤及廢棄物前處理檢驗類 | ||
67 | 自動元素分析儀 Automatic Organic Elemental Analyzer |
趙慶光 |
70 | 吹氣捕捉設備 Purge and Trap Apparatus |
盧正權 |
73 | 毒性特性溶出裝置 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Apparatus |
盧正權 |
75 | 熱脫附∕吹氣捕捉裝置 Thermal Desorption/Purge and Trap Apparatus |
林銘達 |
78 | 閃點測定儀 Flash-Point Tester |
王文忻 |
81 | 總有機碳分析儀 TOC Analyzer |
蕭逸群 |
84 | 加速溶劑萃取儀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or (ASE) |
王文珊 |
87 | 微波萃取設備 Microwave Extraction System |
許道平 |
90 | 土壤粒徑分析儀 Soil Particle Size Analyzer |
陳尊賢 |
輻射檢驗類 | ||
93 | 低背景加馬能譜分析儀 Low Background Gamma Spectrum Analyzer |
朱鐵吉 |
97 | 低背景液體閃爍分析儀 Low Background Liquid Scintillation Analyzer |
武及蘭 |
100 | 低背景阿伐能譜分析儀 Low Background Alpha Spectrum Analyzer |
武及蘭 |
103 | 貝他能譜分析儀 Beta Spectrum Analyzer |
武及蘭 |
106 | 熱發光劑量計 Thermoluminescent Dosimeter (TLD) |
林松彥 |
109 | 極低頻電磁場檢測儀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Monitor |
許志英 |
111 | 中文關鍵字索引 | |
113 | 英文關鍵字索引 |
材料分析儀器
頁碼 | 標題 | 作者 |
---|---|---|
結構與表面分析 | ||
1 | X 光粉末繞射儀 X-ray Powder Diffractometer |
吳泰伯 |
4 | X 光單晶繞射儀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ometer |
李其融 陳克俊 王 瑜 |
10 | 小角度 X 光散射儀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Spectrometer (SAXS) |
林滄浪 鄭有舜 |
14 | X 光位像儀 X-ray Diffraction Topographic Camera |
張石麟 |
16 | X 光螢光分析儀 X-ray Fluorescence Analyzer |
林正雄 |
20 | X 光全反射螢光光譜儀 Total Reflection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TXRF) |
李志浩 |
22 |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
杜正恭 |
25 | 掃描穿透電子顯微鏡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TEM) |
徐 統 |
28 | 場發射槍電子顯微鏡 Field Emission Gu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
陳福榮 |
31 | 聚斂束電子繞射法 Convergent Beam Electron Diffraction (CBED) |
張志溥 |
34 | 電子能量損失譜儀及能量過濾器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meter and Energy Filter |
陳福榮 張 立 |
37 | X 射線波長散佈分析儀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WDS) |
楊哲人 |
41 | X 射線能量散佈分析儀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EDS) |
楊哲人 |
45 | 拉塞福回向散射分析儀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er (RBS) |
吳秀錦 |
48 | 掃描式光電子能譜顯微儀 Scanning Photoemission Spectromicroscope (SPEM) |
柯正浩 |
50 | 掃描式電容顯微鏡 Scanning Capacitance Microscope |
許朝雄 陳恆生 |
54 | 磁力顯微鏡 Magnetic Force Microscope (MFM) |
許朝雄 陳恆生 |
56 | 電力顯微鏡 Electric Force Microscope (EFM) |
許朝雄 陳恆生 |
同步輻射材料分析 | ||
59 | X 光吸收光譜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XAS) |
李志甫 |
62 | 中子反射儀 Neutron Reflectometer |
李志浩 |
64 | 三軸中子散射儀 Triple-axis Neutron Scattering Spectrometer |
李文獻 |
67 | 中子、加馬及 X 射線放射照相術 Neutron, Gamma-ray and X-ray Radiography |
袁立基 |
74 | 中子電腦化斷層攝影術 Neutr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NCT) |
莊克士 袁立基 |
76 | 核微量分析 Nuclear Microanalysis |
李志浩 |
物理性質分析 | ||
78 | 輝光放電分光儀 Glow Discharge Spectrometer (GDS) |
林樹均 |
82 | 平行金屬板介質共振器介電測量儀 Parallel-Conducting-Plate Dielectric Resonator Dielectrometer |
傅坤福 |
87 | 彎柄儀 Bending Beam Apparatus |
周卓煇 翁文國 |
90 | 粒徑分析儀 Particle Size Analyzer |
林正雄 |
94 | 旋轉式流變儀 Rotational Rheometer |
張榮語 楊文賢 林峰賢 |
99 | 影像分析儀 Image Analyzer |
葉均蔚 |
熱分析 | ||
102 | 膨脹儀 Dilatometer |
張家瑞 簡朝和 |
105 | 熱機械分析儀 Thermomechanical Analyzer (TMA) |
張家瑞 簡朝和 |
107 | 熱重分析儀 Thermogravimetry Analyzer (TGA) |
許正源 |
109 | 熱差分析儀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zer (DTA) |
許正源 |
111 | 示差掃描熱量分析儀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
許正源 |
113 | 中文關鍵字索引 | |
117 | 英文關鍵字索引 |
醫療儀器
頁碼 | 標題 | 作者 |
---|---|---|
生化檢驗設備 | ||
1 | 酵素免疫分析儀 Enzyme Immunoassay (EIA) Analyzer |
吳正寧 |
4 | 化學冷光免疫分析儀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Analyzer |
戴淑珍 |
7 | 自動血液細菌培養偵測系統 Automatic Blood Culture System |
廖國欽 |
9 | 自動血液型態分類計數器 Automatic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er |
羅俊偉 |
12 | 自動血球計數器 Automatic Cell Counter |
華文海 |
15 | 流式細胞儀 Flow Cytometer |
黃瑞璋 |
放射診療設備 | ||
19 | 單光子射出電腦伽傌閃爍攝影機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Gamma Scintillation Camera |
杜高瑩 |
22 | 正子發射式斷層掃描機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
魏天佑 錢本文 蘇道誠 |
26 | 磁振造影儀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Tomography |
李俊信 |
28 | 肺通氣掃描儀 Ventilation Scanner |
魏天佑 錢本文 蘇道誠 |
32 | 醫用直線加速器 Linear Accelerator |
鄭秀成 |
36 | 鈷六十遠隔治療機 Cobalt-60 Teletherapy Units |
鄭秀成 |
40 | 伽傌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系統 Gamma Knife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ystem |
曾鑠鑠 |
44 | X 光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系統 X-Knife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ystem |
曾鑠鑠 |
47 | 醫學影像雷射記錄儀 Medical Laser Imager |
李鴻堯 |
49 | 蓋格計數器 Geiger-Muller Counter |
詹英傑 |
生理診斷及監視設備 | ||
52 | 腦電位錄製儀 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 Recorder |
羅佩禎 |
54 | 誘導電位裝置及次刺激器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Recorder and Stimulator |
羅佩禎 |
56 | 心電圖機 Electrocardiograph (ECG) |
林啟萬 吳造中 |
59 | 生理監視器 (床邊監視器) Physiologic Monitor (Bedside Monitor) |
楊秋宏 |
63 | 肌電圖儀 Electromyograph Machine (EMG) |
陳家進 孫自宜 |
醫療輔助設備 | ||
66 | 注射幫浦 Infusion Pump (IP) |
謝建興 |
69 | 輸液幫浦 Infusion Pump |
吳玉洺 |
73 | 嬰兒保溫箱 Infant Incubator |
陳金德 |
76 | 高壓氧氣治療裝置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Device (HBO) |
楊里生 |
81 | 呼吸輔助器 Ventilator |
詹飛龍 |
85 | 高頻率呼吸器 High Frequency Ventilator (HFV) |
彭俞禎 |
87 | 麻醉機 Anesthesia Unit |
詹飛龍 |
91 | 電擊去顫器 Defibrillator |
黃俊凱 林啟萬 |
94 | 心臟節律器 Cardiac Pacemaker |
林啟萬 吳造中 |
97 | 血液透析裝置 Hemodialysis Apparatus |
洪石獅 |
101 | 眼科氬∕氪雷射裝置 Ophthalmic Argon/Krypton Laser Apparatus |
王門傑 |
104 | 體外震波碎石機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tor |
雷乾祥 |
108 | 電刺激器 Electrical Stimulator |
趙福杉 |
111 | 等速肌力測試系統 Isokinetic Measurement System |
蔚順華 |
114 | 步態分析儀 Gait Analyzer |
李淑貞 |
118 | 電性安全分析儀 Electrical Safety Analyzers |
陳金德 |
121 | 中文關鍵字索引 | |
125 | 英文關鍵字索引 |
光學量測儀器
頁碼 | 標題 | 作者 |
---|---|---|
光譜與光度量測儀器 | ||
1 | 黑體輻射儀 Black-Body Radiator |
陳德請 |
5 | 單光儀 Monochromator |
李龍正 |
9 | 光度計 Photometer |
莊福明 |
11 | 色度計 Colorimeter |
葉茂勳 |
15 | 波長計 Wavemeter |
王啟倫 |
17 | 光學多頻道分析儀 Optical Multichannel Analyzer |
陳振文 |
19 | 雷射功率∕能量計 Laser Power/Energy Meter |
張奇偉 |
22 | 雷射光束能量分佈儀 Laser Beam Diagnostics |
陳振文 |
23 | 光密度計 Optical Densitometer |
許瑞倉 |
光干涉量測儀器 | ||
25 | 菲佐干涉儀 Fizeau Interferometer |
吳宜玲 |
28 | 邁克爾遜干涉儀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
張良知 |
32 | 馬赫-陳德干涉儀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
張良知 |
34 | 橫向剪切干涉儀 Lateral Shear Interferometer |
黃俊杰 |
光學特性量測儀器 | ||
37 | 光學式粗度量測儀 Optical Profiler |
葉茂勳 |
40 | 表面形狀測量儀 Surface Profile Measuring System |
黃白萍 |
43 | 橢圓偏光儀 Ellipsometer |
甘炯耀 |
45 | 角度可調式橢圓光譜偏光儀 Variable Angle of Incidence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er |
朱正煒 |
49 | 球徑計 Spherometer |
黃鼎名 |
51 | 雷射測徑儀 Laser Gauge |
薛新國 |
53 | 焦距儀 Focal Length Meter |
陳德請 |
57 | 透鏡定心儀 Lens Centration Equipment |
薛新國 |
60 | 視度儀 Dioptermeter |
薛新國 |
62 | 準直儀 Collimator |
高清芬 |
65 | 自動視準儀 Autocollimator |
呂錦華 |
68 | 鏡頭投影解像儀 Resolving Power Test Projector |
莊福明 |
光學顯微鏡 | ||
70 | 立體顯微鏡 Stereomicroscope |
薛新國 |
73 | 工具顯微鏡 Toolmaker Microscope |
王述宜 |
76 | 干涉式顯微鏡 Interference Microscope |
陳永富 |
79 | 共焦雷射掃描顯微鏡 Confocal Laser Scan Microscope |
陸懋宏 |
84 | 掃描式近場光學顯微儀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 |
蔡定平 |
其它 | ||
87 | 雷射測距儀 Laser Range Finder |
陳振文 |
90 | 雷射目標指示儀 Laser Target Designator |
陳振文 |
92 | 雷射掃描解碼器 Laser Scanner for Barcode Reader |
黎 邦 |
94 | 熱像儀 Thermal Imager (TI) |
黃瑞峰 |
97 | 中文關鍵字索引 | |
99 | 英文關鍵字索引 |
基本物理量量測儀器
頁碼 | 標題 | 作者 |
---|---|---|
基本量量測儀器 | ||
1 | 雷射干涉儀 Laser Interferometer |
方承彥 |
5 | 雷射都卜勒測距儀 Laser Doppler Displacement Meter |
范光照 |
8 | 經緯儀 Theodolite (Transit) |
焦經剛 |
12 | 萬能測長儀 Universal Measuring Machine |
方承彥 |
15 | 光學投影儀 Optical Projector |
張郭益 |
17 | 工具顯微鏡 Toolmaker Microscope |
張郭益 |
19 | 真圓度量測儀 Roundness Measuring System |
張郭益 |
22 | 三次元量測儀 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 |
張郭益 |
26 | 塊規 Gauge Block |
楊植雄 |
30 | 游標卡尺 Vernier Caliper |
楊植雄 |
32 | 分厘卡 Micrometer |
楊植雄 |
34 | 度盤規 Dial Gauge |
楊植雄 |
36 | 高度規 Height Gauge |
楊植雄 |
39 | 平台 Surface Plate |
楊植雄 |
42 | 位移感測器 Displacement Meter |
邱文昱 |
46 | 天平 Balance |
楊植雄 |
49 | 法碼 Weight |
楊植雄 |
52 | 電阻溫度計 Resistance Thermometer |
李國琪 |
54 | 玻璃溫度計 Glass Thermometer |
李國琪 |
56 | 熱電偶溫度計 Thermocouple Thermometer |
李國琪 |
59 | 光高溫計 Pyrometer |
吳清吉 |
導出量量測儀器 | ||
61 | 氣泡水平儀 Bubble Level |
楊植雄 |
63 | 電子水平儀 Electronic Level |
張郭益 |
65 | 萬能活動量角器 Universal Bevel Protractor |
楊植雄 |
66 | 組合角尺 Combination Square |
楊植雄 |
68 | 傾斜儀 Inclinometer |
楊植雄 |
70 | 高斯計 Gaussmeter |
黃清鄉 |
73 | 通量閘磁力計 Fluxgate Magnetometer |
黃清鄉 |
74 | 磁通計 Fluxmeter |
黃清鄉 |
78 | 磁阻計 Magneto-resistor Meter |
黃清鄉 |
81 | 超導量子干涉儀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 (SQUID) |
黃清鄉 |
輻射度量儀器 | ||
85 | 加馬計數器 Gamma Counter |
王信二 |
87 | 液體閃爍計數器∕貝他計數器 Liquid Scintillation Counter/ Beta Counter |
王信二 |
89 | 劑量校正器 Dose Calibrator |
王信二 |
92 | 輻射高性能液相層析儀 Radio HPLC |
王信二 |
94 | 熱發光劑量計 Thermoluminescent Dosimeter (TLD) |
黃正仲 |
96 | 袖珍劑量計 Pocket Dosimeter |
黃正仲 |
98 | 化學劑量計 Chemical Dosimeter |
陳家杰 王信二 |
101 | 電子加速器 Cyclotron |
陳志成 |
104 | 加馬照相儀 Gamma Camera |
陳志成 |
106 | 電腦斷層攝影模擬儀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imulator |
李俊信 |
108 | 單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儀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
陳志成 |
110 | X 光影像增強器 X-ray Image Intensifier |
李俊信 |
112 | 淺部 X 光遠隔治療機 Superficial X-ray Teletherapy Machine |
李俊信 |
真空度量儀器 | ||
114 | 熱陰極離子化真空計 Hot Cathode Ionization Gauge |
郭冠助 |
118 | 冷陰極離子化真空計 Cold Cathode Ionization Gauge (Penning Gauge) |
熊高鈺 |
121 | 氣體分壓分析儀 Partial Pressure Analyzer |
許瑤貞 |
附錄 | ||
125 | 度量衡單位及其所用之倍數、分數之名稱、定義及代號 | |
133 | 中文關鍵字索引 | |
137 | 英文關鍵字索引 |
表面分析儀器
頁碼 | 標題 | 作者 |
---|---|---|
電子儀 | ||
1 | 歐傑電子能譜儀 Auger Electron Spectrometer (AES) |
潘扶民 |
5 | X 光光電子能譜儀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 (XPS) |
黃振昌 |
7 | 角析真空紫外光電子能譜儀 Angle Resolved 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 (ARUPS) |
崔古鼎 |
10 | 高解析電子能量損失頻譜儀 High Resolution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meter (HREELS) |
陳悅來 莊東榮 |
離子儀 | ||
13 | 離子散射譜儀 Ion Scattering Spectrometer (ISS) |
凌永健 |
16 | 二次離子質譜儀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er (SIMS) |
潘扶民 |
20 | 聚焦離子束微分析儀 Focused Ion Beam Microanalyzer |
王玉麟 |
顯微術 | ||
23 | 掃描穿透電子顯微鏡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TEM) |
徐 統 |
26 | 掃描穿隧顯微鏡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
張嘉升 |
29 | 原子力顯微鏡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
林鶴南 |
32 | 場離子顯微鏡 Field Ion Microscope (FIM) |
艾啟峰 |
表面晶格分析 | ||
36 | 氦原子表面散射 Helium Atom Scattering from Surface |
楊耀文 |
39 | 低能電子繞射儀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ometer (LEED) |
周亞謙 |
42 | 高能量電子繞射儀 Reflection High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ometer (RHEED) |
陳 恭 |
45 | 掠角 X 光繞射儀 Gr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ometer |
張石麟 |
其他 | ||
47 | 金屬表面電漿及二次諧波 Metal Surface Plasmon and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
呂助增 |
50 | 表面磁光柯爾效應測量儀 Surface Magneto-Optical Kerr Effect (SMOKE) |
盧志權 |
53 | 中文關鍵字索引 | |
55 | 英文關鍵字索引 |
在科技整合的時代裡,大型儀器設備常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在成立了貴重儀器使用中心後,更為各方面提供了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機會。因此對大型精密儀器設備的通盤性瞭解,舉凡其操作原理、維修方法、應用範圍、功能特性等都成為重要之課題,目前國內對常用之大型儀器設備尚缺乏專輯性之介紹,本中心有鑑於此,在國科會之支助下,計畫對常用之大型儀器設備編撰介紹專輯,希望經由此種專輯之介紹,增進大家對大型儀器設備之通盤瞭解,進而能正確地利用及維護大型儀器設備,使其功能發揮到極致。
計畫中,本中心希望對核磁共振儀、電子顯微鏡、X光繞射儀、表面分析儀 (Auger / ESCA)、超導磁鐵/超導量子干涉元件磁量儀 (Super Conducting Magnet /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Device Magnetometer, SQUID) 等等均編撰專輯。
目前尚可訂購的科儀叢書
目前已無庫存的科儀叢書
核磁共振儀專輯(一)

-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初版;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再版
- 頁數:153 頁
本書已經絕版,本網頁資料僅供參考。
目錄
- 1
- 淺談核磁共振
黃良平 - 14
- 超導體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光譜儀
林英智 - 25
- 電子順磁共振光譜儀簡介
陳秋炳、楊宗信 - 35
- 淺談無扭曲增強訊號之極性轉移法
馬 遜 - 48
- 質子強化之固態高解析核磁共振實驗
吳文桂 - 72
- 核磁共振儀在細胞和組織上的應用
楊盛如譯 - 93
- 核磁共振斷層掃描儀
李寬容 - 111
- 核磁共振產品簡介
甘魯生 - 127
- 核磁共振儀的維護與保養
徐英琳 - 144
- 附錄 A: 全國各單位核磁共振儀使用狀況表
- 147
- 附錄 B: 「科儀新知」雙月刊上有關核磁共振儀之參考文獻索引
- 149
- 附錄 C: 核磁共振儀常用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核磁共振儀專輯(二)

- 出版時間: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初版
- 頁數:198 頁
- 定價:新台幣 300 元,優待特價:210 元
目錄
- 1
- 介紹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儀
林英智 - 11
- 微擾作用下之磁弛緩
黃良平 - 31
- 流體核磁共振儀
周金興 - 41
- 多量子核磁共振之原理與應用
劉尚斌 - 58
- 核磁共振技術在化合物結構鑑定上的應用
李紫原 - 68
- 核磁共振在高分子聚合物上的應用
林哲生 - 100
- 核磁共振在蛋白質上之研究
廖大修 - 111
- 二維核磁共振光譜與其蛋白質分子結構之判定
余 靖、李長欣 - 128
- 利用核磁共振儀研究酵素反應機制
張兗君 - 145
- 利用 NMR 探討次級代謝物的生合成
蕭明熙、林麗娟 - 164
- 血清及血漿的氫-核磁共振光譜分析
郭正典 - 180
- 磷之核磁共振光譜技術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
吳文桂
材料電子顯微鏡學

-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初版;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修訂再版
- 頁數:432 頁
- 定價:平裝本 400 元
- ISBN:平裝 957-00-4582-5
作者
- 陳力俊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研究所教授
- 張 立
- 國科會工程技術發展處副處長
- 梁鉅銘
- 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研究員
- 林文台
- 國立成功大學材料工程研究所教授
- 楊哲人
- 國立台灣大學材料工程研究所教授
- 鄭晃忠
-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教授
目錄
第一章 | 電子顯微鏡在材料科學上的應用 | 1 | |
第二章 | 電子顯微鏡之結構及其成像原理 | 21 | |
第三章 | 電子單次繞射理論 | 45 | |
第四章 | 電子繞射圖形之幾何性質 | 73 | |
第五章 | 單次散射近似範圍內之像對比理論 | 105 | |
第六章 | 電子繞射對比多次散射理論 | 135 | |
第七章 | 應用多次散射理論研究缺陷 | 153 | |
第八章 | 雙相材料的繞射與對比效應 | 191 | |
第九章 | 收斂束電子繞射 | 211 | |
第十章 | 高分辨成像 | 241 | |
第十一章 |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 285 | |
第十二章 | 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X射線分析儀之原理及對合金之應用 | 321 | |
第十三章 | 電子顯微鏡在電子材料方面之應用 | 343 | |
附錄 | 1 | 電子能量與波長對照表 | 395 |
2 | 繞射振輻公式 | 396 | |
3 | 面心及鑽石立方晶體倒晶格向量長度比一覽表 | 401 | |
4 | 體心立方晶體倒晶格向量之長度比一覽表 | 402 | |
5 | 立方晶體中 {h1 k1 l1} 及 {h2 k2 l2} 面間夾角一覽表 | 403 | |
6 | 雙晶之繞射分析 | 404 | |
7 | 相位對比轉移函數 | 406 | |
8 | Huygens 原理與繞射 | 409 | |
9 | 「科儀新知」相關文獻索引 | 417 | |
中英文名詞索引 | 421 |
生物電子顯微鏡學

- 中華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
- 頁數:266 頁
- 定價:精裝本新台幣 400 元,平裝本 300 元
- ISBN:精裝 957-00-0152-6,平裝 957-00-0153-4
作者
- 陳家全
-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 李家維
-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
- 楊瑞森
- 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第一章 | 電子顯微鏡簡介 | 1 |
第二章 | 固定與包埋 | 23 |
第三章 | 超薄切片技術 | 39 |
第四章 | 負染色,金屬投影與鑄模 | 61 |
第五章 | 冷凍斷裂與冷凍蝕刻技術 | 83 |
第六章 |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技術 | 109 |
第七章 | 細胞化學法 | 133 |
第八章 | 免疫電子顯微鏡術 | 143 |
第九章 | 自動放射顯像術 | 159 |
第十章 | 生物試樣冷凍製片技術 | 169 |
第十一章 | 生物立體顯微技術 | 189 |
第十二章 | 分析型電子顯微鏡 | 209 |
附錄 | 「科儀新知」相關文獻一覽表 | 237 |
中英文名詞索引 | 239 |
質譜分析術專輯

本書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八十二年推薦優良圖書金鼎獎
-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初版
- 頁數:390 頁
- 定價:精裝本新台幣 450 元,平裝本 350 元
- ISBN:精裝 957-00-0310-3,平裝 957-00-0312-X
作者
- 林隆清
-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 林孝道
- 私立靜宜大學化學系教授暨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
- 曹汝祥
- 美國氰胺公司立達藥廠高級研究員
- 韓肇中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李茂榮
- 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 何國榮
-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 王 碧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副所長
- 王作仁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暨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
- 王惠珀
- 國立台灣大學藥學系副教授
- 吳淳美
-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正研究員暨香料單元主持人
- 羅初英
- 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教授
- 凌永健
-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 江旭禎
- 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 楊惠珍
- 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助教
- 劉邦基
- 國立清華大學質譜分析室技士
目錄
第一章 | 實用質譜分析術摘要 | 1 |
第二章 | 化學游離法質譜術 | 19 |
第三章 | 快速原子撞擊質譜技術及其應用 | 37 |
第四章 | 傅立葉轉換質譜術簡介 | 57 |
第五章 | 低能量碰撞誘導解離之串聯質譜儀 | 87 |
第六章 | 磁場式質譜儀之質譜/質譜分析法 (高能碰撞引致裂解) | 115 |
第七章 | 氣相層析質譜術在環境分析上之應用 | 141 |
第八章 |
氣相層析質譜法及其應用於先天性代謝異常症 -甲基丙二酸尿症之研究 |
183 |
第九章 | 質譜儀在禁藥及運動員用藥檢測方面的應用 | 199 |
第十章 | 質譜技術在食品成份分析上之應用 | 221 |
第十一章 | 氣相層析質譜法的應用-脂肪酸 | 243 |
第十二章 | 質分離子顯微術在生物和醫學上的應用 | 275 |
第十三章 | 感應偶合電漿質譜儀 | 341 |
第十四章 | 質譜儀之維護與保養 | 369 |
中英文名詞索引 | 377 |
X光繞射原理與材料結構分析

本書已於民國 85 年 9 月起轉由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出版發行。
本網頁資料僅供參考。
-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初版
作者
- 許樹恩
- 國立台灣大學材料所教授
- 吳泰伯
-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所教授
目錄
第壹部份 | 結晶學原理 | ||
第一章 | 基本結晶學 | 3 | |
第二章 | 晶體幾何及投影 | 59 | |
第三章 | 倒置座標 | 99 | |
第貳部份 | X光繞射原理 | ||
第四章 | X光的特性與偵測 | 121 | |
第五章 | 契合散射與繞射 | 147 | |
第六章 | 傅立葉轉換 | 171 | |
第七章 | 實際晶體繞射 | 187 | |
第八章 | X光儀原理及影響繞射因素 | 219 | |
第參部份 | X光繞射之基本應用 | ||
第九章 | 單晶繞射 | 243 | |
第十章 | 粉末繞射 | 271 | |
第十一章 | 定性與定量分析 | 301 | |
第十二章 | 晶體結構分析 | 323 | |
第肆部份 | 材料結構分析 | ||
第十三章 | 序化晶體之繞射 | 365 | |
第十四章 | 殘餘應力之分析 | 385 | |
第十五章 | 繞射峰形分析 | 407 | |
第十六章 | 優選織構測定 | 429 | |
第十七章 | 非晶質散射 | 459 | |
第十八章 | 小角度散射 | 483 | |
第十九章 | 平面缺陷及薄膜分析 | 501 | |
第二十章 | X光顯微分析技術 | 519 | |
附錄 | 1 | 重覆數 (因子) | 539 |
2 | 諸元素之質量吸收係數-常用六種靶標之K放射 | 541 | |
3 | 各元素特性輻射波長及吸收界波長 | 544 | |
4 | 極化因子及勞侖茲因子與繞射角度函數表 | 548 | |
5-1 | 原子散射因子 | 550 | |
5-1 | 原子散射因子異常散射修正 | 554 | |
6 | 元素之晶體結構 | 561 | |
7 | 結晶之結構符號 | 565 | |
索引 | 575 |
訂購科儀叢書
出版概況
-
【核磁共振儀專輯 (一)】
- 153 頁,中華民國 76 年 7 月初版,77 年 7 月再版
- 定價:新台幣 200 元,優待特價:140 元
- 本書已銷售完,現無存書。
-
【核磁共振儀專輯 (二)】
- 198 頁,中華民國 77 年 7 月初版
- 定價:新台幣 300 元,優待特價:210 元
-
【材料電子顯微鏡學】
- 432 頁,中華民國 79 年 7 月初版,83 年 11 月修訂再版
- 定價:精裝本新台幣 500 元,平裝本 400 元
-
【生物電子顯微鏡學】
- 266 頁,中華民國 80 年 7 月初版
- 定價:精裝本新台幣 400 元,平裝本 300 元
-
【質譜分析術專輯】
- 390 頁,中華民國 81 年 11 月初版
- 定價:精裝本新台幣 450 元,平裝本 350 元
-
【X光繞射原理與材料結構分析】
- 587 頁,中華民國 82 年 6 月初版
- 定價:精裝本新台幣 600 元,平裝本 500 元
- 本書已於民國 85 年 9 月起轉由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出版發行
線上訂購
請登入本中心電子化服務平台進行訂購,謝謝!
向總經銷商訂購
本中心各種科儀叢書均委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銷,
您可以至 OpenTech 全華科技網訂購,
或逕洽該公司 (02-22625666 #321 林小姐)。
信用卡訂購
訂購方式請至「客戶專區」之「客戶服務申請與管理系統」線上填寫完成後,選擇「信用卡繳費」或「列印收費單」完成繳費程序,請自行選用合適者。 至本中心現場購買洽詢電話:(03) 5779911 轉 313 彭小姐。
銀行匯款
銀行帳號:台灣銀行新竹科園分行 (銀行代號:004) 0730-0110-7773,戶名: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匯款後,請將匯款收據或匯款記錄傳真至本中心技術服務組收,傳真號碼: 03-5632253,並請註明購買書籍、數量、收件人、收件地址與發票抬頭。
至本中心現場購買
洽詢電話:(03) 5779911 轉 313 彭小姐。